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 正文

广西充分发挥区划地名职能作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1-11-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
【字体:    打印

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发挥区划地名职能作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创建平安边界,高质量抓好民政领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落实,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一、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为乡村振兴“赋能”

一是加强政策创制。今年初,自治区民政厅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镇标准》《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街道标准》,明确了设立镇、设立街道在人口和面积、经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操作程序,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乡村区划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及时有效的行政区划政策支撑。二是优化基层政区设置。根据全区各地区域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乡村产业、乡村旅游、集镇建设、公共服务等因素,指导推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贺州、河池、来宾等地实施撤镇设街道、撤乡设镇、县域范围内乡级行政区划调整等事项,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发展质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小城镇,有力支持了当地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和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易地搬迁大型集中安置区设立街道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过深入细致调研,统筹考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人口规模、地域特色、产业布局、发展潜力等,对易地搬迁大型集中安置区所在地,指导所在县级政府驻地镇通过调整乡级行政区划设立街道,完善大型集中安置区后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广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9月初,已有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凤山县等地通过调整县城驻地镇部分行政区划,以易地扶贫搬迁大型集中安置区及其周边地区为管辖范围设立街道,为全面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扶持管理工作,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坚实基础,为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民政力量。

二、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为乡村振兴“添彩”

 一是规范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指导和推动各地将农村地名标志设置与“壮美广西”建设、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优先推进农村主干道、乡村旅游线路等道路命名设标,创新乡镇、农村居民点、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名标志设置方式,设置路牌式、碑牌式、观景石式、砖墙式、楼牌式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名标志54790处,既发挥指路引导功能,又提升乡村形象,有村民高兴地说:“路牌设了,在家收快递更方便了!”二是深化农村地名成果应用,传承历史文脉。持续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运用,全面实施广西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推进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编纂工作,目前已完成《广西标准地名图集》《广西地名词典》14个设区市分卷的出版发行,收录标准地图1485幅,收录地名1.8万余条;同时指导完成了部分设区市、县级标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的编纂出版,收录地名近30万条。加强地名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壮语地名、乡村特色地名,指导支持各地编纂《地名春秋》,征集制作红色地名海报、地名故事图册、专题视频等系列地名文化作品,强化乡村地名文化传播,丰富乡村文化振兴内涵,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的基础上,集中选送一批优秀作品,在自治区民政厅网站择优展示,并向民政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中国地名大会》第三季节目组推荐。三是完善农村地名信息,留存乡愁记忆。依托广西区划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以乡镇、群众自治组织、农村居民点等为基础,对地名的来历、含义、历史沿革等信息进行充实完善,更新乡村标准地名信息1.5万余条,不断提升乡村地名信息、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在互联网上就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级民政部门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线查询、12345热线咨询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地名信息服务5万多人次,向公安、自然资源、交通等部门提供地名数据支持800多次,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公路标志设置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创建平安边界,为乡村振兴“护航”

   一是依法勘界。贯彻落实《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及时做好行政区划变更后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进一步厘清行政区域划分,近年来,全面完成全区县级和乡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为防范化解乡界纠纷、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供法治保障。二是精细管界。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界线附近地区资源利用的矛盾纠纷依然存在,为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全区民政系统每年组织开展省、县、乡界线联检工作,健全界桩管护、宣传引导等长效机制。深化平安边界创建,助力“平安乡村”建设,组织边界地区毗邻县、乡、村之间签订《平安边界协议》《睦邻友好公约》;围绕人民群众需要,努力创新界线管理服务方式,在乡村层面携手联创联建,经常互相走访,定期会商边界事务;在市县层面实现医疗保障、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互相覆盖、互联互通。在桂滇黔边界地区,打破“界线壁垒”和传统行政思维,以跨省(区)联合党建为引领,在乡、村层面组建跨省(区)“乡镇联合党工委或村级联合党支部”,实现了跨省(区)支部共建、产业共兴、稳定共保、服务共享,促进边界地区组织融合、产业融合、民族融合、治理融合,构建团结、和谐、安定的边界线,为边界地区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西林县充分利用广西“西合”的前沿优势,立足跨桂滇黔、区域分布、民族特色等实际,打造“西合”区域多彩民族团结进步先行示范区,以三省(区)接边的古障镇和马蚌镇为主轴,打造“沿省沿边交往交流交融”示范带。三是文化润界。促进界线管理与地名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粤桂边界毗邻双方民政部门定期组织两广边界乡镇、村屯举办“平安边界创建暨‘记住红色地名﹒赓续红色基因’地名文化宣传活动”、举办“粤桂线”平安边界共建仪式,共植“粤桂同心树”,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有奖问答等活动,边界双方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创平安、共享和谐。在湘桂边界,当地民政部门将地处风景秀美的部分省、县界桩更换为新型界桩,设置特色附属设施,打造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钦州、防城港、河池等地还将古界碑、老界桩原地进行保护或移存至博物馆保管、展示,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各地还积极开展到边界地区下村入户宣传界线管理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制作一批平安边界宣传栏、印制《平安边界建设我们在行动》宣传海报、《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基础知识宣传手册》等。结合传统节庆和民族习俗在边界地区乡村组织开展唱山歌、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民族歌舞表演、座谈交流等互访联谊联欢活动,推动边界地区交流协作,实现共建、共赢、共享。(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信息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