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 正文

青岛:织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

时间:2020-08-17   浏览量:128 次  来源:青岛市民政局
【字体:    打印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近年来,青岛市社会救助工作围绕落实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体球网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完善制度,强化落实,创新突破,规范发展,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兜底保障网,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助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截止到6月底,青岛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2万户、9.1万人,共发放低保金3.6亿元;保障城乡特困人员7439户、7643人,共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6033万元;临时救助困难居民5222户,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964万元;每月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为低保、特困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4657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兜底扶贫基础

(一)完善兜底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水平。青岛市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疫情期间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扩大救助范围,完善了《青岛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办法》,把刚性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低保范围,低收入家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可以单独申请低保。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临时救助范围覆盖到符合条件的全体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重大生活困难,可按照“一事一议”方式适度提高救助额度。对基本生活受疫情影响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可通过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建立了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对急难型临时救助,实行24小时内先行救助,后补手续。提高救助水平,2020年1月1日起,临时救助的年救助金额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4月1日起,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区等七区城乡统筹,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三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30元,农村提高到每人每月520元。

(二)加强政策衔接,确保脱贫任务落实。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衔接,有效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扶贫协作办联合下发《体球网转发民发〔2019〕87号文件在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中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的意见》,发挥临时救助制度防止返贫作用。与市统计局下发《体球网在脱贫攻坚中切实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精准认定农村困难家庭起到了制度保障,强化了“两不愁”兜底保障,稳步提升兜底能力。

(三)强化政策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多措并举,加强兜底政策宣传。开通12349求助热线,公开全市及各区市求助热线,进行政策咨询和疑问解答,通过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宣传,在青岛民政微信公众号每天滚动宣传低保、特困、临时救助政策。各区市通过张贴政策明白纸、发放政策宣传册到户等方式,让每个救助对象知晓享受的救助政策,提高政策执行监督的透明度和社会知晓度。有的区市创新宣传方式,将救助政策制作成动漫等宣传短片的形式扩大宣传效果。

二、注重规范管理,确保救助政策落实

(一)开展专项治理,督导政策落实。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圆满完成,关键在基层,重点在落实。一是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市民政局与市扶贫协作办制定了《全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围绕强化农村低保兜底、精准落实特困政策、充分发挥临时救助作用等,在全市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统筹做好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落实低保渐退政策,在动态复核中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延长低保待遇3-6个月。推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制定了《体球网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的通知》,对特困人员管理服务做到“三清”“五有”(有照料护理协议,有服务标准,有定期巡访,有应急预案,有动态管理)标准,提高照料护理水平。二是深化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按照“一年抓整治、两年抓规范、三年抓提升”的目标,连续三年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行动,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经办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农村低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有效提升。三是加大兜底保障调研督导。“四不两直”深入基层一线,多次组织调研督导,市民政局分管领导带队,市纪委、各区(市)救助负责人等参加,进村入户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听取困难群众意见等,了解基层社会救助兜底脱贫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指导及时整改,确保问题清零、兜底脱贫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数据对比,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定期与市扶贫协作部门数据共享,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情况进行对比排查,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收入困难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做到无缝衔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确保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截止6月底,青岛市脱贫享受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的11547人,占比达46%,较去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

(三)加大培训督导,提高基层经办能力。通过政策培训、委托第三方对基层政策掌握水平进行抽查等形式,着力提高基层政策掌握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兜底脱贫打下坚实基层。在全市开展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建设抽查,通过12349服务热线,镇(街)从事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进行抽查,整改提升。每年组织召开全市社会救助政策培训会,对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进行集中授课,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对救助政策把握水平和经办能力。

三、重视改革创新,拓展救助服务内容

(一)实施放管服改革,提高救助效能。在全市推行社会救助放管服“一证办理”“最多跑一次”改革。减证便民,进行流程再造,优化审批程序,低保审批时限由原来的33个工作日减少到20个工作日;加强信息共享,实现与19个部门联通36项数据联网核查,提高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精准度。开展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审批权委托下放试点,区(市)民政部门将社会救助审批权委托下放到镇(街)实施,提高救助效率。

(二)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确保救助及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驻村包村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熟悉民情的优势;利用医疗救助信息数据共享,及时发现自负费用较大的困难群众,对陷入生活困境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崂山区实施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为全区162个社区配备了735名社区网格员,实现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18项民政业务由社区“格格”开展“帮办、代办”,随时对网格内的因病、残致贫致困家庭开展主动排查。城阳区建立“蓝马甲”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代办帮办服务和主动发现,及时了解和掌握困难群体诉求,第一时间为困难群体代办帮办符合规定的各类救助业务,确保响应快速、救助及时、困难家庭动态监测无遗漏。

(三)创新救助服务内容,提升扶贫效果。围绕精准脱贫、提升质量,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救助内容。城阳区创新“小桔灯”困难群众心理救助获全国社会救助创新案例第一名,在市南、崂山、黄岛等推广困难群众心理救助经验,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心理救助,多角度为困难群众提供精神慰藉、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心理服务,帮助摆脱困境,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建立特殊困难家庭“一户一策”救助机制,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质量。崂山区建立了困难失能人员照护服务机制,运用“靶向”政策为低保、中低收入、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进行照料、教育等特殊救助,解决实际困难,促进社会救助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同时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了“樱你而益”低保家庭结对帮扶项目试点,盘活低保户樱桃等农产品资源,激活困难家庭劳动力,提高困难家庭生活水平。城阳区成立红色“海鸥”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支持服务,为困难群体链接社会资源、增能赋能;黄色“小桔灯”志愿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关爱服务;各具特色的救助服务,不断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据青岛市民政局信息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