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肃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及体球网民政工作的批示指示精神,全力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特别是把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作为当前民生大事来抓,帮助低保家庭、特困人员、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扎实细致地做好困难群众生活安排,做到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确保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强化社会救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一是积极筹措下发保障资金。积极向民政部和省委省政府汇报争取,中央和省上下达救助资金逐年增加,2019年共筹集下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114.06亿元,比2018年增加11.85亿元,增幅达15.6%。省委省政府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指导标准、补助水平和特困供养人员省级财政补助水平,特别是明确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不低于年人均8174元、5226元,照料护理补助根据自理情况分为三档,分别不低于每人每年1200元、2400元、3600元,做到了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二是及时启动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为了缓解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体生活带来的压力,省政府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机制,从今年5月起连续5个月向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发临时物价补贴,共支出资金1.48亿元,受益困难群众1041.6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因物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众造成的生活困难问题。三是着力改善分散特困人员供养条件。联合省财政厅、省妇联下发《体球网切实做好分散供养人员监护照料服务的通知》,进一步落实监护责任和定期走访探视制度,明确可通过购买服务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照料护理服务,并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其更换发放衣物、被褥、煤炭等生活必需品。截至目前,为9.58万名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置生活用品48万件(套)。四是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效用。进一步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及时解决好困难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对于因地震、火灾、交通事故、患重特大疾病等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根据具体情形分类分档设定救助标准,一次性给予不超过25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对申请低保、特困救助供养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视情先按照1-2个月的标准给予临时救助,缓解生活困难,并按程序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优化政策措施,关爱关护特殊群体
一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及时发现解决在监护、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下发《体球网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安全温暖过冬工作的通知》(甘童联办发〔2019〕2号),进一步明确基本生活保障、靠实工作责任、加强风险防范、定期核查走访等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其安全温暖过冬。二是关护流浪乞讨人员。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将日常救助与“寒冬送温暖”活动相结合,认真做好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4万多人次,发放食品、药品、衣物等救助物品1.8万多件,帮助868名滞留人员返乡回家。三是关心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省政府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范围拓展到所有一、二级残疾人。截至10月底,全省共有残疾人两项补贴对象38.4万人,共发放补贴资金3.28亿元。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指导各地按照提标后机构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每人每月1360元和散居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落实政策,全省8600多名孤弃儿童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加强机构管理,确保供养人员安全过冬
一是完善设施“保安全”。针对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设施条件差、安全隐患多、服务质量低的问题,先后下拨省、部级福彩公益金9000万元,用于特困供养机构升级改造和配置安全设施,整改消除安全隐患3300余处,关停偏远散小和有严重安全隐患敬老院150家。举行消防演练、消防安全培训,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提升安全防范能力。二是强化服务“提质量”。着力改善特困供养对象食宿条件,从省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列支专项资金576万元,为入住特困对象集中采购冬装羽绒服1.3万套,目前第一批羽绒服已优先发放至“两州一县”。切实解决供养机构人员就医难问题,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对没有条件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特困供养机构,与周边医院实行“签约服务”,目前全省特困供养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实现全覆盖。三是补齐短板“促提升”。针对供养机构持续运营能力弱的问题,联合省财政厅出台《体球网建立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制度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按床位给予运营补贴,解决了特困供养机构“不敢收、养不好”的问题。各地通过深入排查,积极帮助需要集中供养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及时入住机构,全省特困供养机构入住率超过60%,比2018年底增长了10%,进一步提升了特困供养机构兜底保障能力,有效确保了机构供养人员安全过冬、温暖过节。(根据甘肃省民政厅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