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了贵州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截至2019年底,全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8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6%;65周岁及以上390.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78%。
数据,也彰显了贵州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全省建成5044个农村幸福院、1051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59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了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数据,更折射出贵州健康养老产业的崛起——前来避暑养老和旅居养老的人口每年近1000万人,全省注册健康养老企业4600余家、养老机构1000余家……
近年来,贵州省各级民政部门以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积极探索发展有贵州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围绕成为全国养老基地和国际一流康养目的地的目标,全省民政系统积极探索旅居养老、健康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强政策供给、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行业监管,高标准推进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把贵州打造成一个养老的好地方。”贵州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顶层设计,订规划明措施
近年来,贵州省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创新发展工程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各地也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
快推进养老机构改革和医养结合工作,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推动项目建设,促进服务质量提升。
贵阳市将养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城乡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了贵阳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着力打造“爽爽贵阳·康养福地”的城市名片。遵义市科学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支撑,制订出台医疗康养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康养产业良性发展。六盘水市提出“1234”的养老服务发展思路,即建设一个统一管理的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推进医养结合和农旅养结合,推动农村养老资源与城市养老资源、公办养老资源与民办养老资源、特色养老资源与基本养老资源三个统筹,打造候鸟式、护理式、休假式、旅游式四种养老模式,坚持足不出户养老、上门服务养老的理念,把建设家门口的养老院、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放在首位,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补助等方式,贵州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投入运营的城乡养老机构有1581所,其中农村敬老院956所。同时,积极构建管理平台,搭建“互联网+”养老服务运营监测管理平台,促进养老、医疗、健康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升。
毕节市通过“改、建、管、服、引”多措并举,充分利用省、市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实事范围的机会,督促各县(区)大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农村敬老院提质增效工程,形成了“市级有龙头、县区有示范、乡镇有保障、社区有场所、村庄有院会”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力推进康养产业发展,形成了“党委领导定方向,政府主导出政策,民政牵头抓落实,社会参与出效益,老人入住得实惠”的模式,截至目前,共投入养老产业发展资金10多亿元,建设了961个养老服务设施。
创新示范带动,引导社会参与
近年来,贵州省命名贵阳市乌当区东风医养健康小镇、独山县阳光养老中心示范园区、桐梓县夕阳红君逸亲情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全省养老产业示范园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打造了一批特点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影响力的省级养老产业示范园区(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公建民营模式,大力发展康养产业项目,成立了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各地民政部门主动作为,突出项目引领,强化示范带动,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铜仁市谋划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启动建设一批大健康产业园区,打造一批康养小镇、康养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养老机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把医疗、气候、生态、康复、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养老产业,培育发展养老、康复、老年产品等一体化的特色产业,助推健康休闲养老发展,打造养生养老示范区,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拓展养老服务空间,推进养老产业发展。(根据贵州省民政厅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