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期间,河北坚持高点站位,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累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3.1万人(次),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一、聚焦提升能力,全面夯实救助管理服务基础。一是大力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建设。着眼改善救助条件,多方筹措资金4500万元,新建、改扩建救助管理站22个,站内软硬件设施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立足民政部门实际,积极推动73个尚无专门救助管理机构的县(市、区),依托民政服务机构设置相对独立服务场所,组建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规范工作流程,建立独立账目,实现救助管理功能全覆盖。二是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积极协调省直相关单位和各地民政部门,3次组织督导调研和交叉互检,规范求助接待、安全检查、站内服务、寻亲返乡、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消防设施和食品卫生等内容,消除安全隐患305个。采取派人进驻、定期检查、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强化托养机构监管,实时掌握托养机构运行情况和送托人员健康状况,接回站内照料276人。三是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严格落实救助管理干部年度脱产两天以上、人员达到全覆盖的培训要求,省、市两级民政部门开展救助管理政策与实务培训15次,参加培训1792人次,为培养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形成推动工作的持久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优化服务,致力创新救助管理方法手段。一是全方位打造寻亲平台。积极对接各类媒体,综合运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人信息推送、媒体寻亲公告发布、公安机关DNA和人脸信息比对以及传统寻亲手段,多管齐下帮助受助对象寻亲,累计发布公告2385条,帮助1864人寻亲成功。二是多维度强化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制发《体球网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工作的通知》,推动全省11个设区市和141个县(市、区)民政部门建立返乡人员信息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及时掌握返乡人员生活状况,将符合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部门帮扶和乡镇、村(居)回访、监护责任,推广应用承德市“益救助”易走失人群电子档案和AI识别系统,精准掌握易走失人群底数,实时管理易走失人群,推动源头治理和回归稳固端口前移,有效减少了重复流浪发生。三是全链条开展应急救助服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科学应对新冠疫情风险挑战,积极为疫情期间受闭环管理和交通管控影响而滞留的临时遇困人员提供应急救助,开设临时安置点137个,为2658人次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救助,帮助1202名遇困人员安全返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推动各地借鉴《石家庄市救助管理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提升救助管理机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聚焦健全机制,着力巩固提升行动成果。一是健全街面巡查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强化部门协调联动,细化救助业务衔接,明确界定街面巡查工作职责,着力织密街面巡查工作网格,灵活采取分类救助、延伸救助、联合救助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并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确保有难必保、有困必救。依法依规处置违反治安和城市管理的流浪乞讨人员,街头流浪、乞讨、卖艺现象明显减少。二是健全落户安置工作机制。省民政厅、省公安厅联合制发《体球网做好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无户口人员落户安置工作的通知》,全面规范落户安置工作,专项行动期间落户安置长期滞留人员538人,并按有关规定全部办理了特困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打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市、县两级普遍建立民政部门负责人定点联系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制度、第三方监督委员会或特邀监督员制度,广泛开展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爱心人士4000人次,对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的运行管理、人员照料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服务质量多了一条扎实可靠保障。(根据河北省民政厅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