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体球网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及时、科学、综合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四川扎实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子,努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深入调查研究摸准真实情况。四川早在1997年就进入老龄社会。2017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50万人。其中,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80万人,约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62%。一是农村老年人口分布广、空巢化严重。全省农村老年人口近60%生活在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条件较差。据抽样调查显示,60%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90%老年人平时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夫妻相互照料,超过5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二是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差、专业人才缺。全省现有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敬老院)2600余所,床位26余万张,收住社会老人不到5%,普遍存在建筑久远、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社会资本和专业养老机构参与农村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农村老年人中特困人员占比近4%,农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与服务人员之比为18:1,专业护理、精神慰藉等更高需求供需矛盾日益显现。三是农村社会养老观念弱、支付能力差。农村“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据抽样调查,80%的老年人把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意愿第一选择,93%的老年人表示不会选择去机构养老;农村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为665元/月,社会化养老收费最低也在800元/月.人,很多老年人家庭难以支付社会化养老费用。
二、紧扣关键环节理顺工作思路。四川省民政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省情,确立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坚持党政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多元推动,建立健全“三个机制”(即健全领导机制、健全投入机制、健全工作机度),全面建设“三大平台”(即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三大主体”(即推进服务类事业单位转型、发展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在发展定位上,加快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农村中心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转变;在组织实施上,发挥农村公办养老机构的支撑作用,推动公办养老机构向公建民营、合作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转变;在服务对象上,做好特困人员托底保障工作,推动养老服务向农村所有老年人全覆盖转变;在服务内容上,不断丰富完善服务项目,推动单纯生活保障向医疗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转变),逐步缓解“老而无休、老而无安、老而无欢”的养老矛盾,实现农村老年人“生活有照料、生病有看护、纠纷有调解、精神有慰藉”,力争2018年形成适合四川农村养老需求和实际,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三、鼓励创新创造加快建设步伐。一是抓试点先行。与相关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协商,确定在绵阳、眉山2个市,金堂、剑阁等7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制定印发了《四川省民政厅体球网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导则》,与试点地区党委、政府共同召开试点启动工作会议,选派9名机关年轻干部到试点县(市、区)民政局挂职指导试点。2017年已安排资金5401万元支持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二是抓优化布局。把农村养老院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各地老年人口数量、养老服务需求等因素,统筹现有农村各类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逐步实现养老机构地区平衡和结构合理。2018年,省级拟补助资金2.1亿元,择优确定新建一批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在农村敬老院增挂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牌子,逐步强化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功能。三是抓提档升级。针对大部分敬老院达不到养老院建设标准的现状,主动争取省委、省政府将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敬老院)床位改造提升行动纳入了2018年省委、省政府20件民生实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10亿元(其中省级资金8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亿元),适老化改造床位10万张。2018年,按照“需求牵引、因院施策、适老优先、整院改造、全面提升”的原则,共对341个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敬老院)30058张床位进行改造提升,改善养老服务基础条件,增加护理型床位,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根据四川省民政厅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