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立足于地名记史留影,强化便民惠民,多载体打造“地名文化名片”,深化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民生。
编制地名图书“记史”。一是完成《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第一部分)3700余条、71万余字词条、释文编撰,启动《国家标准地名词典·重庆卷》(第二至八部分)、《国家标准地名志·重庆卷》编撰。二是抓紧开展编写《重庆市标准地名志》《重庆市标准地名录》,编制《重庆市区划地名图册》,采用数字化工艺,编绘序图组、区县地图组两部分,以分层设色叠加地貌晕渲的形式充分展示重庆政区、地势、交通、旅游等。编印《重庆市历史地名图集》,展现本市3000多年政区、城市地名发展变迁轨迹,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三是注重开展地名理论基础性研究,启动《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完成《大型建筑物名称标准化及管理》《黔江酉阳(正阳)山地名文化》等课题研究,委托重庆大学编制《重庆市地名总体规划》《重庆市地名命名规范》。四是完成《三峡方舆考》《九开八闭重庆城》《酉州地名探究》《巴山溯源·图说城口地名》《寻源黔江》《重庆地名杂谈》《南川地名故事》《长寿地名史话》等地名历史文化丛书撰写。
传播地名文化“留影”。一是启动15集地名文化片摄制,涵盖重庆地名的产生、历史变迁、功能、特点、发展趋势、文化传承等内容,从重庆的山、水、城、政区演变历史等角度充分展示重庆优美地名风景,挖掘重庆“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的厚重文化底蕴,引起人们内心共鸣,了解故乡,感受故乡,爱上故乡。二是拍摄“美丽中国·地名寻梦”《咸宜》《你好,江北嘴》《解放碑》等视频33个,创作《千年磁器口》《七桥烟雨话板桥》等微电影,集中展示各地独具特色优美地名和风土人情。三是开展“重庆最美地名”、“巴渝最美地名故事”等评选活动,探寻、挖掘巴渝地名记忆,《黄桷古道》《苎溪河》《登记铺》等获优秀奖,《白帝城》获评“全国100个最美地名故事”一等奖,拨动人们心中那挥之不去的“乡愁”。
打造地名服务“便民”。一是编制《地名普查数据脱密技术方案》,经市保密局、市规划局评审通过,委托市地理信息中心具体实施,逐条检查脱密,确保涉密数据“零”泄露,为成果应用奠定基础。二是实施“数字地名”工程,建设地名管理预审系统、地名政务服务、官方微信及微博等系列平台。三是启动建设“互联网+”地名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地名信息由静态服务向动态、由平面到立体、由单向到互动的转化,提高地名信息服务的效率,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服务手段的信息化。
推进成果应用“找路”。一是在渝北、永川、大足、潼南、荣昌、云阳、城口与相邻省交界处设置大型边界地名文化标志物15座,以当地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共创平安边界。二是在丰都与石柱、忠县、武隆交界处建设边界地名文化墙(碑、雕塑)和镇、村界碑30块,图文并茂展示地名文化,促进边界地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三是在老重庆地名文化体现最突出、人员交往最繁华的渝中区,试点建设两处老地名文化艺术标志物,并附着地名汉语拼音、故事简介、地图、核心精神诗词、历史题材绘画、历史文化信息二维码等内容,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根据重庆市民政局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