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 正文

浙江省海盐县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

时间:2018-05-2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浙江省民政厅
【字体:    打印

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深入贯彻新思想新理念,深化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出一条以“亲清家园”“幸福社区”“四型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全面构建农村社区亲密生活共同体。

一、全面推进“亲清家园”,建立农村社区的“新关系”

一是建立机制强推进。制定《打造“亲清家园”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行动方案》,将亲自、亲情、亲密、清洁、清廉、清新,融入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社工、专业社工优势,有效引导村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村民间联系,增进感情。二是培育组织建关系。培育挖掘一批社会组织带头人和志愿服务骨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能够满足社区治理与服务需求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通过承接各类服务为政府实现职能转移,为社区完善多方共治疏通渠道、腾出空间,进一步形成“亲”而有度、“清”而无忧的新型农村社区关系。三是结合实际挖特色。结合特色小镇建设,通过全域打造,整体提升,先后打造了新型旅游社区、美食文化社区、时尚先锋社区等26个特色社区,组建了乡风文明评议团、美食街区自治会、旅游达人推荐团、景区自治理事会等310个社区特色社会组织。

二、全面建设“幸福社区”,打造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一是推行村级社会组织“1+6+N”孵化机制。在全县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开展6项便捷服务项目(孵化培育、能力建设、资源共享、成果展示、政策咨询、项目指导),结合实际在村级平台培育发展N个社区社会组织。如沈荡镇聚金村培育孵化了聚金村社区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水源卫士工作室、踏白船保护协会等11个社区社会组织。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281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1480家,成功培育9个社会组织党支部。二是建立社区自治“四步走”工作模式。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双治互动、三会参事、四方联动”的社区自治“四步走”工作模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隔壁邻舍理事会、乡贤群议会、民风评议会自治组织作用,形成一套自治组织提议,村“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自治组织执行的管理机制,联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社区居民,实现村民自治+社区共治。如元通街道下属全部6个村(社区)由党组织牵头,组织成立红白理事会,落实专人负责对宴席进行跟踪,鼓励村(居)民办宴席不攀比、不铺张,营造良好的社区家宴氛围。三是建立“共创共享”四方致富共同体。以“共创共享、振兴乡村”为目标,村“两委”、村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场)四方共同组成致富共同体,村“两委”支持协调,村民提供劳动力,合作社提供信息和技术,企业(农场)提供资金、市场和就业岗位,通过四方互动,村“两委”得到了反哺资金和村民认可,村民提高了收入,合作社得到了发展壮大,企业和农场得到了发展拓展,初步实现四方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目前,全县已有716名创业党员与2257名群众结成了创业帮扶对子,组建农村劳务合作社110家,合作企业117家,带动15944名农民致富。

三、全面做好“四型社区”,构建社区服务的“新格局”

一是激发社区“民主”活力。坚持党建引领,全县104个村(社区)实现“第一书记”全覆盖,建立“党员群众中心户”,畅通参与渠道、开展民主协商,提高村民社区治理参与度。落实“村民提、代表议、会议定、干部做”的村务运行机制,着力打造“阳光村务”,连续三年开展村务公开栏集中整治行动,改造村务公开栏30个,投入资金40余万元。开通“村情直通车”让村级事务更加阳光透明,让村级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制定个性化“两约”,成立百姓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法律服务团、是非评判团等居民议事协商组织,充分发挥“两会、两团、两约”在社区协商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升社区“服务”实力。结合“1+X”村庄布点规划,着力打造集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为一体的农村社区“二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开展网格化社区服务,全县社区划分为526个服务网格,2017年网格员处理事务累计约1.4万件。积极挖掘村组活跃领袖,发挥其在提供公共服务、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配强社区干部队伍,鼓励支持考取社工证,目前村(社区)干部持证人数达403人。建成“一社区一社工室一服务项目一专业社工一专业督导”体系,通过公益创投、政府购买、项目下沉等形式,开展专业社区社会工作。结合社工节系列活动,引导各社区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如元通街道的“睦邻节”、西塘街道的“聚善日”、武原街道的“周五汇”、沈荡镇的“周末吧”等特色品牌。三是彰显社区“家园”魅力。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县镇两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62亿元,实施建设项目400余个,建成滨海休闲带、水乡风情线2条景观带及29个重点村,打造了“南北湖?五味村”乡村旅游精品线。深入挖掘各村的自然禀赋和人文历史,建成“渔文化”、“农耕文化”、“家具文化”、“酒文化”等一批村落民俗展示馆。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培养一批文艺爱好骨干,组建一批文娱类社会组织,承载乡土文化的公共记忆,发挥村级公益场所功能,进一步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快村级文化专管员社工专业培养,鼓励用社会工作方法挖掘社区文化,带动开展家风家训、乡愁乡情等特色活动。四是增强社区“健康”动力。深入开展健康社区、健康之家活动,借助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近37万份,居民建档率达到82.80% 。按照“分类服务、按需服务、形式多样”的原则,组建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27个,为社区重点人群提供健康咨询、管理服务。大力建设农民健康、文化公园,扩大农民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文化指导员和居民体育积极分子的作用,组建社区文化社会组织,挖掘和宣扬健康民俗文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居民参加体育运动。(根据浙江省民政厅信息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