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上一些陈规陋也逐渐抬头,特别是在婚丧礼俗、人情世故方面,谈婚论价、丧礼大办、客事繁杂、礼金赘重、浪费成风的现象屡见不鲜,民间习俗变了味,传统美德被冲击,对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对此,青海省海东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以遏制婚丧喜庆事宜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整治婚丧喜庆活动扰民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清风正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深入贯彻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各级党委政府把移风易俗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与从严治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民族创建、扫黑除恶等工作结合起来,市、县(区)均制定出台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市所有村均建立红白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做到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规范办事,移风易俗在海东大地蔚然成风,俭以养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日趋浓厚、深入人心。
二是建章立制,为民减负。各县(区)在认真调研、充分尊重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婚丧嫁娶规模、费用指导意见。如互助县规定彩礼6万元以内,酒席不超过15桌,每桌600元以下;乐都区规定彩礼8万元以内,宴席每桌1000元、10桌以内;循化县规定撒拉族、回族彩礼不超过12万元、藏族不超过3万元,汉族不超过8万元,减少宴席规模,每桌宴席不超过1000元。2018年,参照指导标准,全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等1.83万起,节约开支1.86亿元。同时,各县(区)制定出台了奖励、问责、处理办法。
三是舆论引领,文明乡风。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对农家书屋、广播室、活动广场等场所加强管理,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占住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从不同层面发现和培养乡贤,运用“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移风易俗光荣榜”等载体,开展了群众喜欢、乐于参与的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2018年以来,全市94个乡镇、1587个村、65个社区均设立了文明法治辅导站,建立了图书室,党员干部自觉倡导移风易俗,增进了人们对推动移风易俗的认知认同。
四是典型引导,助推殡改。按照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总体要求,平安区制定出台《殡葬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免除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办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支持殡葬改革 引领文明新风——致全区党员干部的一封信》,明确了殡葬改革目标任务,乡(镇)、村均成立散埋乱葬巡查队和殡葬信息员队伍,加强殡葬市场管理,清查登记所有墓地,建立了墓地档案,对殡葬活动实时监控,源头控制,确保火葬区遗体全部火化,土葬改革区遗体安葬在乡(镇)、村公墓内。截至去年底,平安区清理坟地556处,拆除立式墓碑、石柱5169个。全市对10家殡葬单位、56家殡葬用品销售单位进行了规范整治。
下一步,海东市将着眼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履行属地责任,始终保持强劲态势,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努力构建政府引导、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根据青海省民政厅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