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体球网总书记体球网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城乡困难群众需求和本地区实际,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兜底脱贫工作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总揽,以补齐全面小康社会民政短板为目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民政部门应有的作用。
下一步,安徽省各级民政部门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深学笃用体球网扶贫思想,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体球网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民政部等《体球网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五大战役”为抓手和载体,着力构建精准科学、导向鲜明的民政脱贫攻坚体系,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中切实做好民政兜底保障工作。
聚焦重点
打好民政兜底脱贫攻坚战
目前,安徽省还有12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789个贫困村需要出列,9个深度贫困县需要摘帽,任务十分艰巨。从脱贫攻坚进程看,从现在到2020年底还有不到20个月,而全省因病、因残致贫比例居高不下,低保、五保和高龄老人比例较高,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民政部门兜底保障任务很重。
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找准位置、担当作为,把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阵地上来,把资源聚集到脱贫攻坚任务上来,把目光聚焦到脱贫攻坚一线上来,不折不扣把党中央体球网民政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我们将聚焦主战场、主战役、主攻点,坚持应保尽保、兜底救助、统筹衔接、正确引导,优化政策供给,以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贫困群体为重点,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福利保障、慈善捐助、社会帮扶为助力,统筹做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保护、农村社区建设、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参与等工作,坚决打好民政兜底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树立恒心
打好民政兜底脱贫持久战
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的是中国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是说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完了,中国就没有贫困了,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减贫在中国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各级民政部门需要树立恒心,既要立足当前,一步一个脚印,又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打好民政兜底脱贫持久战。
一是要持续强化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对于一些受先天条件所限,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依靠自身努力很难如期脱贫,要通过低保、特困供养实现兜底保障,帮助他们脱贫。
二是要深化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机制。要确保实现标准“两线合一”,省级民政、扶贫部门要加大统筹指导力度,制订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的具体方案,按照量化调整、机制科学调整,确保不低于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要立足常兜底、兜牢底,抓紧将3.6万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贫困人口纳入保障范围,同时探索基本生活救助政策向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拓展,真正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三是要精准识别低保对象,进一步简化优化低保审核审批流程。以家庭收入、财产和家庭刚性支出导致贫困的因素(支出型贫困)作为主要指标,建立简便、直观的家庭贫困状况测算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作用,精准识别、认定农村低保对象。减少基层填表负担,简化低保审核程序和动态管理频次,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和救助时效。
统筹衔接
打好民政兜底脱贫突击战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入攻坚期,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后期,能够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户越来越少,但因灾、因病和因残返贫的可能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大别山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以及9个深度贫困县、125个深度贫困村贫困程度还很深,脱贫难度更大。这就要求扶贫模式要由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由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社会救助体系的职责,加强统筹衔接,打好民政兜底脱贫突击战。
一是要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综合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作用,切实解决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特别是要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水平,持续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全面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临时救助政策规定,及时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充分发挥“救急难”作用。
二是要完善社会救助统筹协调机制。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统筹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防止政出多门、救助重复、帮扶叠加,避免陷入“福利陷阱、福利捆绑”,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
三是要不断强化信息共享。县以上要建立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救助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社会救助、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动态实时监测困难群众存在哪些返贫风险,并针对每个贫困家庭不同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同时以现有低保系统、核对系统为依托,大力推动“互联网+社会救助”,提升社会救助相关业务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简化、优化工作流程,尽快实现民政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的全覆盖。
完善制度
打好民政兜底脱贫保卫战
虽然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但是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也比较大,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群众返贫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差距,防范返贫、实现稳定脱贫需要持续发力。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会同其他部门,坚持综合施策,协同造血输血,不断完善制度,打好民政兜底脱贫保卫战。
一是要建立健全稳定兜底脱贫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低保对象动态调整机制,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返贫家庭作为重点,及时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健全低保收入豁免政策,对贫困户必要的就业成本等,在核算家庭收入时可按规定适当扣减。落实贫困户低保渐退政策,脱贫攻坚期内,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后,可给予12个月的渐退期,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范围。做到帮扶力度不减、支持政策不变、脱贫成效不反弹。
二是充分发挥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综合脱贫效应。要把开发式扶贫作为脱贫基本途径,针对致贫原因和贫困人口结构,因地制宜指导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认真抓好产业扶贫、劳务就业、教育扶贫这些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激发贫困家庭的自我造血功能,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拔除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是聚焦聚力重点贫困地区。要坚持以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区域为主战场,强化对9个深度贫困县、125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准支持。以实施《体球网进一步加强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生活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工作的通知》为重点,统筹做好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工作,确保老区人民同全省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改变传统的发钱发物救助方式,探索对社会救助对象开展照料护理、康复训练、社会融入、能力提升、资源链接等服务。会同省财政厅加大对大别山等革命老区、32个贫困县资金补助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政脱贫攻坚工作。
四是凝聚社会攻坚合力。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管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慈善力量的优势,完善支持、激励、引导政策措施,推动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和扶贫需求有效对接,为慈善力量参与兜底保障脱贫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积极鼓励专业社工和志愿者参与兜底保障脱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提升能力
打好民政兜底脱贫阵地战
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推进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工程,夯实了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但从全省贫困地区民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来看,仍然存在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管理水平偏低等问题,还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做好工作汇报,提请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切实将基层民政服务机构作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好民政兜底脱贫阵地战。
一是要强化公共财政投入保障力度。要根据《“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要求,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支出责任,明确民政公共服务项目、年度重点任务,不断加大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确保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实现民政服务对象如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接受公平教育一样获得公平服务。
二是要增强基层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基层管理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加大职业能力培训力度,为群众提供更加及时、高效、专业的服务,提升困难群众满意度。持续推动县、乡、村民政人员队伍、工作阵地、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民政基层兜底脱贫工作有人员、有机构、有经费、有服务场所、有管理制度。
三是要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抓紧制定全省民政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围绕养老服务、救助服务、福利机构、社区服务等方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制定民政服务机构建设标准、投入标准、管理标准、人员服务标准,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标准体系,为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有力支撑。(根据安徽省民政厅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