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务动态 > 正文

传承报人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
——中国老年报社采编人员“一线讲述”能力提升行动侧记

时间:2024-07-0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
【字体:    打印

采编天地辽阔,青春炽烈如火。

6月21日上午,中国老年报社采编人员“一线讲述”能力提升行动(第二期)在报社多功能厅举行,这场以“传承·创新”为主题的别开生面的畅谈,在盛夏时节徐徐展开。

《中国老年报》创刊于1988年,邓小平同志题写报名,民政部主管,中国老年报社主办、出版,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老年报。“传老年之声、言老年之事、解老年之忧、做老年之友”,是报社自创刊以来忠实践行的办报宗旨。

新闻工作者当以“大国工匠”为范

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华指出,近年来,《中国老年报》秉持“为老”初心,坚持“与老为伴、为老服务”理念,以党建引领新闻宣传工作、深化媒体融合、建设智库型媒体“三驾马车”,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老年群体,着力发挥党和国家涉老新闻舆论主阵地、各级老龄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参谋助手和老干部老同志的精神伴侣“三个作用”。“青年兴则报社兴,青年强则报社强。‘一线讲述’能力提升行动是提高采编能力素养的创新举措,要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徐华强调。

《中国老年报》为广大老年人服务,与各地离退休干部局联系紧密。去年7月,江苏省南通市委老干部局推荐宣传教育处副处长陆圣钰到报社实践锻炼,在编辑一部担任实习编辑,至今已满一年。会上,陆圣钰讲述了自己从“老干部工作一线”来到“新闻宣传工作一线”,一步步熟悉掌握编稿、编版、校对、付印等业务流程的具体实践过程。“由我编辑的74个版面,是这一年来最大的收获。编辑部夜晚的灯火,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激励着我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回到南通后,我将更加扎实有效做好基层宣传工作,讲好南通老干部故事。”陆圣钰说。

工人日报社原编委、总编室主任张明江从事采编工作39年,今年5月退休后不久,被聘请到中国老年报社总编室工作。张明江以弘扬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分享做好编辑工作的几点体会,鼓励青年编辑、记者要心怀“国之大者”,放眼传媒行业发展大势,用开放的姿态拥抱变化、以变应变,学习新闻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张明江认为,新闻工作者当以“大国工匠”为范,用心创作更多精品力作。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

兰青、潘剑瑾、斯之平3位编辑部主任,均是从事采编工作达30年之久的资深报人。交流会上,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回答了青年编辑、记者的提问。

编辑一部主任兰青重点回答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对“党委领导下社长负责制”的认识,以及如何平衡全国各地投稿刊发数量等问题。“做了30多年新闻采编工作,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坚持‘政治家办报’的要求的认识,已经入脑入心入行,融到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里。”兰青说,体球网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48字方针”,是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航标,我们要时刻牢记。

针对青年编辑提出的“如何练就一双编辑、校对稿件的火眼金睛”问题,兰青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说,版面要统筹规划,稿件要精雕细琢,谁也没有火眼金睛,三审三校,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有赖于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织密防护网。

编辑二部主任潘剑瑾就大家关心的如何采访人物、做好新闻策划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潘剑瑾讲述了赴云南腾冲采访百岁老战士卢彩文、111岁的农村老人徐早地的一些细节。在徐早地家中的采访,不仅时间短,语言交流也比较困难。“这样的采访需要用眼、用耳、用心去感知现场,在撰写文章时对场景进行梳理,并提出中心思想。”潘剑瑾分享了自己采写稿件的3点体会,即新闻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要学会讲故事,故事中要注重细节。

潘剑瑾还介绍了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报社围绕自身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权威性、引领性、专业性宣传报道及融媒体报道,受到广大老年人、涉老机构(部门)的关注和赞扬,报社在大赛中也由此获得“突出贡献单位”奖。

《中国老年报·周刊》作为正报的扩展和延伸,其风格、内容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打出了独特的标志性品牌,应当怎样长期持续地建设好、发展好?

编辑三部(周刊部)主任斯之平回答道,周刊以“老有所乐”为核心,以提供轻松阅读、引领老年时尚、启迪生活智慧、满足知识需求、开发笔耕园地为宗旨,构建“时事阅读”“实用阅读”“轻松阅读”三大维度,以及新闻、文化、历史、生活四大版块,新闻副刊并举,雅致通俗共赏,古今中外跨越,文摘原创兼备,文章可读,图片耐看,形成报纸风、杂志化特色,最大限度地贴近了老年读者的阅读喜好。

“周刊既重视文摘,也强调原创。”斯之平补充说,一方面体现“荟众报登载之精粹,总群刊内容之集成”,做到“一报在我手,天下心中有”;同时立足自身,加大原创稿件比重,为本报记者以及广大老年人和涉老工作人员提供作品发表空间。

问答之间,是知识、经验和见解的流动,现场掌声一次次响起。

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斌有感而发说道:“各部室负责人在此次活动中把自己工作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为青年编辑、记者答疑解惑、打气鼓劲。年轻同志要认真消化理解、融会贯通。部室负责人既要抓业务,更要注重带队伍,给年轻人成长进步创造条件,甘当绿叶,青出于蓝胜于蓝,报纸才能推陈出新、越办越好。”

努力成为有鲜明老年特色的主流大报

把《中国老年报》办得更好,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接续奋斗。人口老龄化形势下,涉老新闻舆论工作对人才的吸引力热度爆燃。近年来,中国老年报社持续优化采编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当前报社最年轻的记者已是“00后”,有更多名校硕士、博士加入,在采编岗位上施展抱负。

“传帮带是中国老年报社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传的是智慧,帮的是成长,带的是报社的精神和文化。”新媒体部负责人赵华夏说。

“薪火相传,不负韶华。作为报社的中年一代,我们既要向优秀前辈学习,也要把自己积累的经验讲给青年人。”记者通联部负责人张岩说。

“作为涉老新闻舆论主阵地和为老服务大平台,我们有责任有能力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优势作用,加快推进智库型媒体建设,探索打造中国老年报社新名片。”发展研究部负责人何立军说。

青年编辑、记者纷纷表示,今后将主动学习、多下功夫,珍惜平台、历练本领,努力提高全媒体采编业务能力,在助力报社改革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绽放青春风采!

活动最后,报社总编辑徐怀好对采编人员提出期望和要求,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用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理想信念,提升业务能力,创新方法手段,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涵养“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不断深化“报社发展、我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要推进《中国老年报》以强烈使命担当助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积极姿态拥抱银发经济,以全新面貌服务老年人!

3个小时的畅谈,与会人员意犹未尽,热忱互动之间,朝气蓬勃的青年编辑、记者对报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采编人员“一线讲述”能力提升行动,每两个月举办一次,是一个长效的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