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合肥,向阳而生的民政力量

时间:2023-02-2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闫 洁

“一个城市的气度,不在于它如何招待强者,而在于它如何对待弱者。合肥是一个温暖的城市,民政是兜底的部门,守护好困难群体最起码的安全和尊严不仅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更是一个城市气度的具体体现。”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生彬说,过去的一年,合肥民政努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彰显民政作为和民政力量。

暖心救助,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今年78岁的姜昌宏是包河区大圩镇圩西村的特困老人。2022年上半年,他因病住院治疗,其间请人照护,10余天下来花了2000余元。出院后没几天,老人便收到了一份惊喜,保险机构将他住院期间所花费的护理费进行了全额赔付。

这是合肥市民政局为特困人员购买的住院护理保险,据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打造‘政府+保险+服务’的闭环服务,切实解决特困人员住院期间的照料护理难题,实现特困人员‘医有所护’。”2022年,合肥市已为31242名特困人员购买了住院护理保险,全市累计理赔26567次,赔付金额2634万元。

过去的一年,合肥市民政局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兜准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线,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建设亮点频出,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实现提质、扩面、增效。打造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全市低收入人口认定19.71万人,累计发放低保、特困兜底保障金17.7亿元。建立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机制,建成合肥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了政策找人和主动救助。推进专项救助和服务救助。深化“资金+实物+服务”多维救助模式,实施服务救助项目150个,撬动社会资本327.5万元,服务救助25.4万人次。建立社会救助与司法救助衔接机制,实现住房救助政策覆盖全部低收入人口,家庭经济状况年核对量达92万余人次。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全市成立县级、街道级社会救助专项基金30余个,社区公益理事会80余个,筹集社会资金137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7万余人次。

此外,他们还开展“近邻”关爱志愿服务,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工作。招募“近邻”关心、关注、关爱身边的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绘制“流浪地图”、投放“救助指引牌”,采取“四个一批”分类救助,精准救助;连续两年开展“春节团聚、暖心救助”行动,实现春节期间“全进站、零流浪”的救助目标。

优化供给,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

每天中午,60多岁的陈阿姨就会到高新区复兴家园社区食堂用餐。自食堂开业以来,她一直是这里的常客。陈阿姨说:“刚煮的饭、现炒的菜,新鲜又热乎,价格还实惠!”

为有效解决空巢、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做饭不安全、吃饭不方便、做一次吃几顿不健康等问题,过去的一年,合肥市民政局积极实施“老年助餐服务暖民心”行动,建成老年食堂、老年助餐点860个,服务370余万人次。

2022年,合肥市民政局为老年人创造的福利还有很多:打造了13个城市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建农村养老服务站99个,改造提升县区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10个,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128张,完成适老化改造2936户。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402万人次,发放高龄津贴2.77亿元,惠及23万余名老年人。

除了老年人,守护未成年人权益也是合肥市民政局的重点工作,通过构建“六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全市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落实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共有2354人享受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机制和强制报告机制,走访排查4万人次,开展各类关爱服务1200余次。开展省级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地方标准编制工作,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61个。肥东、肥西两县成功申报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

过去的一年,合肥市民政局不断提升民政专项服务效能。包河区顺利通过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中期调研评估,高新区开展“涉外婚姻登记”试点。加强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全年办理结婚登记50361对,离婚预约登记31349对,实际办理16807对,降幅达47%。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全市已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11座、农村公益性公墓104座,公益性公墓乡镇规划覆盖率达100%。全市共计减免殡葬惠民资金4479.5万元,惠及4.7万余户。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补贴标准位居长三角城市前列。稳妥有序推进区划地名工作,高质量完成国家地名信息数据库更新完善工作,启动《合肥市地名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推动形成地名管理“1+N”政策体系。

持续创新,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今年23岁的李晓雪是2022年8月底入职肥东县店埠镇城南社区的一名社区“小管家”。“报名的人挺多,考上了我非常高兴,签了两年的劳动合同。”李晓雪说,“我大学专业是市场营销,没接触过社区工作,刚工作时正是疫情防控时期,大家每天都是做核酸、汇总数据等等,很不适应。”在社区主任和同事的帮助下,她很快学会了怎么和居民沟通、怎么协商解决问题。“接下来我要去考社工证,做个更专业的‘小管家’。”晓雪如是说。

2022年6月,合肥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开发了4000个社区“小管家”岗位,吸纳优秀青年学子投身基层社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2022年8月3日,合肥市民政局又举办了“2022年高校毕业生民政系统招录季第二批岗位发布会”,开发了1764个岗位,专项招聘2022年高校毕业生到民政领域就业,其中社工站(社工机构)岗位155个、社会组织岗位1533个。

过去的一年,合肥市民政局加强社区治理,完善基层自治。提质扩面打造了40个小区居民活动中心,有序打造了4个示范性国际化社区。建成4个试点智慧社区、4个智慧小区及50个平安小区。打造基层三级协商体系,每个乡镇(街道)形成不少于1个协商特色品牌。

合肥市民政局还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稳妥推进社会组织领域四大专项行动。全市为45家协会商会减免会费665.96万元。培育一批与合肥产业布局相契合的新兴产业协会,引导商协会助力“双招双引”。

大力发展慈善社工事业。全市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2家,其中新登记慈善组织2家。通过“中华慈善日”活动,共募集善款7000余万元。打造四级社工站体系,建成社会服务平台(社工站)278家。全市持证社工7764人,占全省35.7%。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超16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6%。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