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启社区康复之门——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康乐家园为例

时间:2023-03-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翟 倩

“感谢民政局以及康乐家园,在你们的帮助下,我家孩子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盼望早日复园。”

“老师,什么时候开园?我想念在园的日子了。”

“小华自从去了康乐家园后,发脾气的次数减少了,还能帮家里做些事情。希望康乐家园继续办下去。”

…………

近日,得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民政局康乐家园项目启动了第二期招标程序后,病人家属微信群里热闹了起来。大家一边表达着感激之情,一边诉说着对早日开园的期盼。

康乐家园是个什么地方?为何病人家属们如此期盼?近日,记者连线采访了多位当事人,一探究竟。

缘起——打破“医院—家庭”旋转门

“康乐家园是专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而打造的。”长乐区民政局二级主任科员彭小军告诉记者,精神障碍人员经过医院治疗,在遵医嘱的情况下,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但病耻感会导致他们在生活中背负极重的心理负担,无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从而陷入病情复发的循环。

“这便是所谓的精神障碍疾病‘医院—家庭’旋转门。在这个过程中,病人看不到未来,家属看不到希望,前景一片黑暗。”长乐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马霖说。

精神障碍人员的康复治疗是个专业活,普通居家护理难以满足康复需求,“因此,需要有一个从医院到社会的无缝对接平台,为精神障碍人员提供专业的、持续的康复环境。”彭小军说。

2017年10月,民政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等部门印发了《体球网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正是在该意见的推动下,2018年,福建省民政厅开展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2019年年底,福州市长乐区康乐家园应运而生。第一期项目为期三年,区民政局共投入270万元,选择长乐区精神病院(长乐区第六医院)旧址为活动场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晋江市阳光家庭关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阳光心理)实施运营。2022年,第一期项目结项,目前正在启动第二期项目招标程序。

服务——平等尊重真诚是束温暖的光

“对待精神障碍人员,平等、尊重、真诚以及无歧视是最重要的。” 这是阳光心理的工作人员余凌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项目运行之初,余凌他们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让精神障碍人员走出家门。那段时间,余凌和阳光心理的社工拿着区精神病院提供的出院人员名单,一户一户上门宣传,了解病人的康复情况,鼓励他们到康乐家园进行康复。通过努力,30名精神障碍人员参与到康乐家园的项目中。

今年47岁的李某,十几年前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每年都会因拒绝吃药或减药导致病情复发。初到康乐家园时,李某依旧情绪低落,行动迟缓,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他们进入康乐家园的前两三个月是最难的。我们要观察他们的喜好,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放松和尊重。”余凌说。

由于李某擅长唱歌跳舞,社工便邀请她参加康乐家园“歌友会”。慢慢地,李某开始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一次活动中还主动教其他学员做手工。“我也能为大家做点事了。”在事后分享环节,李某高兴地说。

三年来,康乐家园里每一个人的变化都很显著:

经常自言自语、从不与人交往的小林,愿意跟人说话了;

有被害妄想症,动不动就与人吵架的小郑,能跟身边人和平相处了;

肢体功能有所退化的小陈,能在跑步机上“狂飙”了;

有智力障碍和多动症的小颖,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懂礼貌了;

自卑孤独的小高,成了厨艺能手;

…………

说起每个人的变化,余凌非常感慨。而最令余凌高兴的是,通过社区康复,3名学员回归社会,重新就业:李某和爱人一起做发货打包工作;小秋到爱人承包的工地上做些杂活;阿策在某电厂做保安。“虽然只是些简单的工作,但精神障碍人员回归社会是我们做社区康复的终极目标。我们也会持续跟踪关注他们,希望他们的日子能够越过越好。”余凌说。

认同——全社会支持助力走出“孤岛”

“做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认同很关键。”这是从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作多年后,余凌的深切感悟。

首先是政策上的支持。

特别是过去一年,民政等部门开展了“精康融合行动”,加大了对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这让余凌坚定了深耕这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为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精神障碍人员兜住了底。”

今年28岁的小林十年前被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小林的母亲为了照顾他和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奶奶,无法外出工作。全家仅靠小林60多岁的父亲当保安维持生计。康乐家园社工在帮助小林康复的过程中,向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报告了小林家的情况。经过综合评估认定,2020年8月,民政部门就为小林一家办理了低保。当看到母亲久违的笑容后,小林一字一顿地向社工表达感谢:“妈妈笑了!谢谢你们!”

据悉,自康乐家园开办以来,长乐区民政局先后为20名学员及15名家属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为3名学员办理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其次是身边人的认同。

精神障碍人员社区康复的社会接受度普遍较低,但社区居民的认同其实是实现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康乐家园经常组织学员为社区打扫卫生,将园内自种的蔬菜送给周边居民。“现在,不少居民看到我们的学员都会主动打招呼,相处得非常融洽。”余凌说。

为了提升学员们的自信心,阳光心理还想方设法联系了几家花店,给学员们编织的花篮找销路。“大号花篮每个10元,小号花篮每个8元,前前后后大约挣了3500元。钱虽然不多,但每个学员都很高兴。他们觉得自己能挣钱了,是有价值的。”余凌说。

最后是社会资源的支持。

康乐家园从选址到运营都离不开长乐区精神病院(长乐区第六医院)的支持。从功能室设置、设备配置,到精神科相关知识及急救知识的培训,区精神病院都参与其中。

康乐家园投入运营后,区精神病院每月安排两名精神科医生定期到康乐家园对学员精神状况及康复状况进行持续动态评估。此外,区精神病院还同康乐家园建立了无缝转诊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跟进服务。

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三年来,康乐家园的学员们在卫生习惯、作息规律、厨艺技能、身体机能、动作协调性、社交能力以及职业技能适应性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目前,康乐家园项目已被列为今年福建省示范点项目。未来,我们还将继续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人员提供支持,协助他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实现个人独立、家庭减负、社会稳定的三赢局面。”彭小军承诺。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