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体球网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基层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加强基层治理的发力点在哪里?如何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进而促进共同富裕?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请他们谈谈在加强基层治理方面的实践与思考,以飨读者。
让社区治理更具智慧、更有韧性
本报记者 周冉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新征程,如何以基层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致公党中央带来《体球网推进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的提案》《体球网以“数智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级的提案》,为社区治理更具智慧、更有韧性建言献策。
重点关注“一老一小” 提升社区包容性和韧性
“近年来,我们持续研究社区如何更好地应对疫情传播、垃圾分类回收难等大城市病、气候变化、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复杂问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城乡社区治理作出贡献。”《体球网推进城市韧性社区建设的提案》的主要建议人之一、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总经理张一向记者介绍,“我们希望构建以韧性社区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组织体系,通过单元的组合与生长钩织出韧性城市蓝图。”
致公党中央提出,从建筑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三个方面推进城市韧性社区建设。
“在环境韧性方面,我们建议推进一刻钟生活圈体系建设,完善便民生活服务网点类型,有条件的社区通过新建或改造邻里中心,实现便民服务一体化。”据张一介绍,在调研过程中重点关注社区健康、社区医联体、社区养老、社区学堂建设,特别是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这些设施有助于增加社区的包容性和韧性。
“城市里半数以上的老人都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我们希望建设社区学堂,孩子们在这里自习、看书,老人们可以参加文体活动,学习手工、艺术、电子产品应用等。”张一介绍道。
社区服务有质量 社区治理有智慧
致公党中央提出,围绕社区生活需求,基于第三方数字社区平台,打造数字孪生生活圈,实现万物互联。通过第三方数字平台,将社区居民、人口、单位等信息系统化,实现“数字管家”服务。
“所谓数字孪生,一方是物理空间,一方是数字空间。物理空间是指基础设施,数字空间是指虚拟的、云上的建设,也就是现在‘元宇宙’的概念,二者是双向孪生的关系。”张一解释道,“社区治理也是基于这种概念,一方面将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另一方面数字空间也要构建充足,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抗风险能力,也能更精准地提供社区服务。”
不仅让社区服务有质量,更要让社区治理有智慧。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要强化数智社区治理系统的联通性。通过完善社区治理“一张网”框架建设,科学制定社区治理数智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5G、云计算、大数据、AI等数智化技术,实现城市社区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破解社区停车场、菜市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供需对接难题。
此外,要促进社区智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针对健康管理、就诊医疗、独居老人看护等居民关心的问题,建立社区医疗档案,与各大医院进行信息共享,通过“一网统管、一键智达”模式推动形成“居民—社区—医院”联动响应机制。
从“治理”到“智理” 化解更多民生痛点难点
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数智社区治理责任机制建设要注重整体性,完善社区事务的“参与机制”以及“任务清单”,规范社区管理的运作方式,完善公众监督评价机制,将社区数据纳入城市大数据管理系统,对居民反映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形成电子清单,统筹化解民生痛点难点问题。
“我们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展了数智社区相关调研,当地进行了应用场景创新,打造一些惠民办事平台,让社区居民享受便捷的服务,比如厦门的‘近邻党建’‘家住厦门’等平台,都是比较优秀的案例。”作为《体球网以“数智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级的提案》的主要建议人之一、致公党福建省委经济和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林泓介绍道。
调研还发现,社区治理统筹性欠佳、“信息壁垒”引发的治理滞后、部分民生问题治理效能不高等问题同时存在。
“可以尝试通过搭建‘线上社区’,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断丰富拓宽居民的参与形式和渠道,进一步完善社区数字化治理议题的形成机制、需求回应机制和监督评议机制,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刘林泓道。
此外,致公党中央还建议,开发更多数智化应用场景,鼓励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企业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持续推动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打造智慧邻里、智慧养老、智慧服务等社区示范项目,促进实现社区从“治理”到“智理”的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马红丽:把乡村建设得和美宜居
本报记者 闫 洁
今年刚刚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马红丽,是陕西省大荔县东城街道畅家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直到来北京开会的前两天,她还奔走在田间地头作调研,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完善自己的建议议案。
马红丽说:“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我最关注的话题是乡村振兴。今年我带来了《体球网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球网支持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议案,以及《体球网支持大荔县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体球网加大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医疗保障力度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等建议,用实际行动为父老乡亲发声,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更宜居。”
畅家村是马红丽挥洒汗水和青春的地方。1989年,20多岁的她当了村干部;2002年,她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她看着村子一天天变美,路宽了、房子新了、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在马红丽的带领下,畅家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美德在农家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她个人也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马红丽表示,荣誉只代表过去。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也为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践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对此,马红丽下了大力气探索实践。畅家村之前通过盘活闲置厂房,建成大荔首家豆制品加工厂,有效解决了村中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马红丽结合大荔县冬枣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议案,“产业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村农民。大荔县可以出台政策举措,鼓励新业态产业发展;通过物联网应用技术推动数字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校地合作为支撑,发展集研发、深加工、农村电商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特色农业现代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村的硬件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方面仍有不足。”马红丽建议,“在养老方面,希望政府给予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和技术指导,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引入有资质的专业团队运营养老服务中心,让农村老人抱团养老,共享幸福晚年。”针对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员相对缺乏的现状,她建议,“在一定范围内建立标准化医疗服务机构,提升医疗设备标准,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机制,选派城市综合性医院的医生长期开展下沉巡诊,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并对基层医生进行临床示范和现场带教,让优质医疗资源落地最基层,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
村庄虽小,却包含着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马红丽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要把新时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反映给党和政府,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心。这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走好乡村振兴路的具体体现。”
党的二十大代表周建玲:社区发展 教育为先
本报记者 闫 洁
“在社区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是现在的工作重点,需要完善制度建设来保障,所以我们一直通过社区教育推动志愿服务做大做强。”党的二十大代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周建玲说。
周建玲在基层工作了22年,一直和群众打交道。“这些年我只干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做好居民的服务工作,只要肯下功夫、肯用心,群众是能感受到的。”在周建玲看来,“社区发展、教育为先”,居民从被服务到去服务,需要用心引导培育。
劳动一坊社区是个老旧小区,4700多户13000多名居民对社区服务的各类需求都是周建玲要操心的大事小情。为了创新社区服务,周建玲带领社区“两委”成员走街串户,详细了解居民需求。10年间,在她的带领下,“脏乱差”的后进社区成了“奖牌挂满整面墙”的全国先进,“软弱涣散”的社区班子变成了“能打硬仗”的优良队伍。
“独木难成林。社区工作不是靠一个人能做好的,优秀的团队是做好社区服务的保障。”在工作中,周建玲用心培养,带出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的团队。前几天,来参加学雷锋纪念日活动的人就对周建玲夸赞道:“你们社区的人真能干,人人清楚自己的分工,配合得特别好。”
“我们社区‘两委’成员平均每人负责500余户居民,人少、事多、压力大。要想为社区居民做好服务,单靠我们的力量是不行的。”周建玲坦言,社区治理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必须在“共”字上下功夫,“怎样吸引大家参与,需要用心谋划。”
近年来,周建玲坚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志愿者,从而带动更多居民参加社区活动,撬动社会力量融入社区建设。2013年,社区链接慈善资源,把老年兴趣课堂扩展为社区老年慈善大学,1200平方米的场地能设26个班,成为社区最重要的教育基地。居民可以参加社区活动获得积分,兑换课时。
现在,老年慈善大学已经有1000多名学员,还组建了“萤火虫”治安巡逻、“指南针”文明引导、“小号手”政策宣传、“向日葵”亲情陪伴、“小蜜蜂”卫生清扫、红色代跑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成为社区服务的主力军。
周建玲说:“现在的成果是我们用9年的时间逐步取得的。刚开始组织志愿活动时,很多人不愿意戴红袖标、穿红马甲,觉得不好意思,怕被人说作秀。到后来,志愿者会主动说‘把红袖标给我’,并以此为荣。越来越多的居民看到志愿服务的视频、图片,不仅了解了社区的工作动态,也愿意加入进来。居民看到过志愿者清理卫生的辛苦,遇到乱贴小广告的就会有人站出来阻止,这就是思想转变带来的行动。社区有了凝聚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前进道路上,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基层治理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周建玲表示,“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要坚持用心用情服务好群众,让社区居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樊九平:和谐才能致富
本报记者 闫 洁
“我当了18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感受最深的就是村里矛盾纠纷减少了、和谐了,大家才能鼓足劲儿想办法致富。”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党支部书记樊九平谈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樊九平说:“我最拿手的工作就是调解纠纷,也因此于2013年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樊九平的调解工作得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他结束了走南闯北的说书生涯回到家乡,偶然劝和了一次村民间的争吵,能说会道、办事公允让村里人看到了他的能力,有矛盾了都愿意找他来说和。
凭着调解时的“初心、公心、耐心”,樊九平在群众中有了不小的威望,邻近村镇也经常有人来请他帮忙调解。慢慢地,他还摸索出了“樊九平式”调解模式,建起了“樊九平调解室”,2020年还被请到甘泉县法院参加调解工作。现在樊九平每周的日程安排得很满:周一至周三在村委会值班,处理村里的事务;周四至周五在甘泉县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室做调解员,三年来调解纠纷450多起。
调解做多了,樊九平还把常见的案例编成剧本,用说琴书的方式来宣传,很受村民欢迎。后来,他还编了5个学习宣传党史的剧本,备受追捧,不少村民都能学着唱两句。如今,村风民风正、村容村貌新,村民生活得越过越好。
凭着“一碗水能端平”的公道和智慧,樊九平带领村“两委”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带领村民致富是樊九平一直努力的方向,他总结为“党建强、人心聚、产业兴。”桥镇村以川道山地为主,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村“两委”商定,通过让村民以资金、羊、饲草、土地入股等方式建成湖羊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养羊1000多只。
“让群众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就能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谈起村民收入,樊九平信心满满,“今年,村里准备建设十几个大棚,让村民承包种植,先干后交钱,预计每个大棚年纯收入4万元左右。希望能吸引更多青年返乡,给村里增添更多活力。”
今年1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樊九平激动得两晚上没睡着觉。“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表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将牢记使命,履行好职责,“我坚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乡村振兴的路将越走越宽广,乡亲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实现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网格化管理
陈荣卓 郭 松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上,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3月5日,体球网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基层治理的实践载体,为更好地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支撑。新时代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更高水平实现党领群治、更高质量推进三治融合、更高效率满足人民所需。
第一,更高水平实现党领群治,确保社区网格引领有力。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确保多方力量在社区网格中实现高效率的融合互动。一方面,要健全网格中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传统基层党建一般以建制单位和社区为基本单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出现,传统党建模式面临着覆盖力不足、影响力不够、引领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在单位党建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化党建扩大党的领导覆盖面,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在社区网格中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让社区网格化管理有主心骨。另一方面,要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有效形式将各类专业人才集中起来,支撑社区网格有效建设和平稳运行。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部分地方的社区管理网格之所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居民参与支撑网格的建设和运行。基层党组织可以采取社区营造等有效活动形式,增强网格中常住居民和其他专业人才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组织上和认知上构建真正的治理共同体。
第二,更高质量推进三治融合,确保社区网格稳定管用。基层治理必须依靠一定的基层网络,才能实现基层动员、资源分配、服务管理等重要功能。在既有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础上,更加精细的社区网格能够为人民群众的基层民主参与提供更加清晰的行动指引,也能为自治德治法治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加稳健的制度框架。因此,要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深度的三治融合,就必须建强管好社区网格,确保稳定管用。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化形式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自治是制度,网格是形式,社区网格化治理是辅助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在创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应当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作为更具优先级的目标,让网格化管理真正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为三治融合奠定自治基础。另一方面,要更加精细地探索实现高质量的三治融合。由于社区范围通常较大,自治法治德治通过何种有效形式实现深度融合,一直以来都是基层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更加精细地在划小治理单元、明确治理责任、形成治理共同体等方面为三治融合提供支撑,真正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探索自治形式、践行德治观念、落实法治要求的积极性。
第三,更高效率满足人民所需,确保社区网格高效利民。受限于基层的人财物资源,传统的物理网格难以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民生需求。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是提高社区管理效率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也是个性化社区公共服务的技术起点。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跟上信息技术的迭代步伐,善于从数据筛选中找准需求,善于从信息交换中满足需求。一方面,要在物理网格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信息网格。治理过程的本质就是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传统的物理网格通常运用人力收集、筛选、处理海量数据,不仅精度不高而且效率低下。在建强管好物理网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筛选能力、画像能力、整合能力,是建设信息网格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的基础结构。另一方面,不能让信息网格成为基层干部群众的负担。目前,一些地方的信息网格还停留在信息汇总和向上报送等比较初级的阶段,不仅没有找到稳定可靠的数据源,也没有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的能力。智慧社区建设为现代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代表了一种信息数据驱动基层治理的新趋势,可以为减轻基层干部群众的信息化负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形式。
社区网格化管理要走向现代化,关键在于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重心下沉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应当在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中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精准理解极具特色的中国国情,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追求,在新时代探索新形式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找到社区网格化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陈荣卓,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郭松,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