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 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民生部署,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抓好党建促救助”理念,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救助各环节,努力实现长效救助、精准救助、高效救助、主动救助、温暖救助。
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救助机制长效化规范化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必须以党建为引领,压实社会救助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救助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部门牵头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党(工)委主抓,村(社区)党组织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党员干部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其次,全面压实乡镇(街道)党(工)委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要定期调度情况、专题研究社会救助工作,对涉及社会救助的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对重大制度安排严格遵循风险评估、合法审查、集体讨论等决策程序。最后,推行社会救助“清单式”管理,注重做好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救助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积极开发服务类救助,实现社会救助的全方位、高质量和救助方式的组合化、个性化。
社会救助涉及面广、资金量大,要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错保、漏保,杜绝骗保。首先,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社会救助服务点,由党员干部担任社会救助协理员,在服务窗口设立社会救助党员先锋岗,提升经办服务能力。其次,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前哨站的作用,规范新申请对象入户核查、在享对象年度复核和动态信息上报等事项。再次,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定期组织网格员和党支部委员、党员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按照“三结合六必问”要求(特困人员入户复核、自理能力定期评估、供养方式告知三个结合,低保家庭人口、收入、财产、就业、就学和刚性支出六项必问)开展入户调查核实。最后,发挥党建和廉洁工作站的作用,常态化严格监督本片区网格长和网格救助协理员落实职责的情况,及时反馈有关信息。
依托党建赋能
推动关爱服务网格化人文化
借鉴网格化管理经验做法,钦州市将社会救助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党建赋能、关口前移、触角下延。一是,落实网格管理,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钦州市现有网格8300个,建成四层网格管理体系,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镇长(主任)担任包乡镇(街道)网格长,负总责;联系村(社区)的乡镇(街道)领导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共同担任包村(社区)网格长;联系村(社区)的乡镇干部和村(社区)干部担任包片网格长;村(居)民小组长(党小组组长、党员)担任网格救助协理员。二是,强化服务管理,实现人在格上、事在格中。通过网格救助协理员走访入户,建立救助台账,实现“情况明、底数清、问题准”。科学设计预警指标,将救助线索主动发现和困难群体动态监测纳入网格化管理“入格事项”,网格长、网格员和户长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动态,及时提供救助服务。
通过抓党建促业务、树品牌促服务,将党建活动融入社会救助各个环节,贯穿工作全过程,全面提升救助温度。一是,在乡镇(街道)政务服务大厅民政(社会)服务窗口、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窗口和网格“钦助先锋”党员示范岗,由党员带头服务困难群众。二是,开展“三诺三比”活动,即“承诺事项领单人、承诺公开服务事项、承诺事项办结时限”和“比救助办理速度、比救助完成质量、比群众口碑”,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三是,结合“双报到、双服务”活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党组织和社工站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加强联动。
聚焦党建助力
推动线上管理数字化智慧化
社会救助涉及海量数据,与公安、人社、教育等部门联系紧密。因此,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这个引擎,实现党建与智慧救助“同频共振”,有效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一是,建设社会救助网格管理系统,以自治区级、市级数据资源为基础,根据网格救助协理员摸排核实生成的数据和群众自主申报的数据实时动态补充调整,形成困难群众家庭动态监测数据网。二是,建设民政“生存认证”应用系统,运用互联网、人脸识别、活体检测技术,对救助对象定期开展生存状态核查,破解“错保错养”难题。三是,开发便民服务小程序,完善“12345”服务热线功能,满足困难群众政策咨询、问题反映、投诉举报、求助帮扶等需求,各承办单位的党组织通过网格员及时联系群众、快速办理、及时回复。四是,推行救助事项“帮办代办”,村(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网格救助协理员、户长的作用,利用社会救助求助移动平台,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上门办理社会救助事宜。五是,通过微信小程序和公众号“微心愿”模块收集困难群众需求,并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微心愿”认领窗口,整合多方力量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加强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线上线下联动等,积极回应困难群众期盼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