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翻新老旧房屋外墙、重新铺设雨水管道和排水渠、修复升级人行道,一系列改造让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展现新面貌;实施长者送餐、爱心药箱送上门、困难家庭支援等公益服务项目,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
今年以来,广东省东莞市以“民生大莞家”服务品牌项目为核心,实施了900多个微实事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事。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市将围绕群众关切,继续深化“民生大莞家”品牌建设,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第一时间摸底调研、第一时间拿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反馈处理结果,建立健全民生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实现基本民生保障服务覆盖全体居民。
拓展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民生大莞家”是东莞市推出的为民办实事服务品牌项目,分为“民生微实事”和“民生微心愿”两类。
“民生微实事”主要指村(居)民关注度高、受益面广,迫切希望解决的小微便民工程和公益服务项目;单个便民工程项目总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公益服务项目总额不超过20万元。“民生微心愿”主要针对东莞居民或其家庭提出的急难诉求开展补充性、兜底性帮扶。
“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实施2年多来,已办成了1700多件改善村容村貌、方便村民出行的“民生微实事”,给群众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进一步丰富“民生大莞家”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东莞市民政局于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民生大莞家”品牌建设实施方案,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和覆盖面。
东莞市民政局着眼全区域人口,着力解决常住人口因病、因灾等导致的基本生活困难,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扩大救助帮扶普惠面,持续关注民生兜底保障对象,将其纳入常态化帮扶范围,并重点关注失业人员、低保边缘对象、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动态掌握其急难诉求。
同时,以实施“民生微实事”便民工程项目为抓手,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优化村(社区)老旧服务设施,助推乡村振兴。着眼群众多元化需求,每年实施一批群众关注度高、热切希望解决、受益面广、贴近生活的“民生大莞家”公益服务精品项目,为老年人、青少年、困难家庭等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强化服务供给精准性
为进一步畅通民生诉求征集渠道,东莞市充分利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i莞家”等线上渠道,以及市民服务中心、镇级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双百”社工站(点)、慈善爱心驿站等线下渠道收集群众诉求,引导群众有困难及时找“民生大莞家”。与此同时,加大主动发现力度,组织调动社区网格员、“双百”社工开展走访排查,掌握各类潜在困难人群的急难诉求;常态化开展城乡社区协商,通过协商广泛征集“民生微实事”项目,建立健全覆盖线上线下、问需于民的民生诉求征集机制,精确掌握群众所需所盼。
此外,东莞市还加强现行民生保障制度和“民生大莞家”项目的衔接与合作,将“民生大莞家”渠道接收的群众诉求对接现行政策办理。对现行政策未能解决的诉求,根据致困原因、急难程度、需求内容等,分层次、分类别、分情形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扶助等有针对性的帮扶。
提升服务办理时效性
为提升服务质效,今年,东莞市进一步优化“民生大莞家”办理流程和步骤。
推行“民生微实事”备选项目库制度,定期收集“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意向,建立逐年累计且可动态调整的备选项目库,按照“库内选取、急难优先”的原则确定实施项目,加快立项进度。深化应用“莞家速递”“莞家直达”“莞家驿站”三种办理方式,细化不同类型办理方式所适用的项目内容、额度范围、办理时限和办理流程,保证全面响应群众诉求。
根据“民生微心愿”需求金额大小、急难程度,适当简化个人信息核对环节,确保“应帮尽帮、快速处理”。豁免1000元以下个人急难诉求信息核查,采取申请人签名确认的方式核实其困难信息。消除“民生微心愿”申请的户籍、地域限制,直接由急难发生地跟进处理。探索推行个人财产经济状况自我告知承诺制,对涉及金额较少、情况紧急且因客观原因无法提供相关佐证材料的申请人,通过“个人自我声明+工作人员访谈登记”的方式确认其困难信息。
东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与慈善、社会力量共建“爱心资源库”、畅通社会参与帮扶渠道、实施社会参与激励机制等,不断优化“民生大莞家”品牌建设,切实兜住兜牢现行政策未能解决或解决后仍不能满足群众诉求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小急难”,建立更深层、更广泛、更有效的民生兜底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