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昕 通讯员 杨燕华
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将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列为市委、市政府“双一号工程”,利用“淄助你”救助服务平台,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精准掌握困难群众需求,着力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望”群众之需,制定服务清单
为解决失能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淄博市大力推行清单化服务。根据服务对象失能等级和实际需要,设计助购、助餐、助医、助洁、助行等十余项救助服务清单,确定服务标准和服务时长,精准靶向提供救助服务。与此同时,加强分类指导,为重度失能人员提供健康体检、入户巡诊、静脉注射等家庭医疗服务,为一般对象提供家电维修、爱心理发、心理慰藉、住院陪护等基础服务。市民政局还根据困难群众需求设立特殊困难家庭失能人员救助服务项目,通过“物质+服务”方式为这部分人员送去精准贴心的关爱。2021年,全市累计为1.5万名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765万小时,人均接受照护服务510个小时,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闻”求助之声,回应群众诉求
为有效打通政策触达“最后一米”,淄博市民政局一方面编印《社会救助工作指南》发放给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编印《社会救助对象服务手册》发放给群众,提升人们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
为解决救助对象认定难的问题,淄博市民政局在深入调研后出台文件,将救助对象确定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人员等6类,并以批量摸排、数据比对、主动发现等方式认定救助对象1.53万人。
“问”破题之策,纾解群众之忧
淄博市认真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不断加大“党建+救助”推进力度,探索“物质+服务”救助模式。
市民政局绘制“关爱地图”,通过大数据判断服务人群、服务地域和服务等级,给出个性化解决方案,为困难群众提供智慧化、精准化服务。依托全市困难群众救助管理系统,为每个救助对象配备视频监测设备,开通语音呼叫和生命探测功能,遇紧急情况及时响应。全面推广“以困助困”经验做法,全市先后聘用4000余名农村留守人员参与困难群众关爱服务,实现了从政府单向帮扶到群众互利共赢的转变。
“切”问题之源,提升群众满意度
淄博市慈善总会设立“淄助你”救助基金,将每年“慈心一日捐”募集资金的30%注入专用账户,并链接爱心企业定向捐赠,为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该市还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认真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救助阳光、透明。
此外,淄博市民政局每年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实地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导整改,提出合理建议,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和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