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救助通”加速满足更便捷更及时的群众期待

时间:2022-12-1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祝 闯

随时随地申请,适时入户核查,发现生活有困难就主动救助,近三个月来,当地群众发现,现在申请低保更方便、更高效了,遇到困难政府帮得也更快了。这个变化得益于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委托重庆市渝中区试点探索的“救助通”项目。

2022年4月,试点项目落地后,在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渝中区民政局与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合作,依托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打造了“重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和基层智能终端,实现了社会救助申请、核对授权书签署、审核确认程序全流程在线办理,并拓展出救助情况实时查询、社会救助证明出具、社会救助全流程公示等功能。8月下旬上线运行至今,已成功受理社会救助申请711人,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520人纳入保障范围,对暂不符合条件的191人也纳入了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重庆救助通”正在加速满足着群众对申办更便捷、救助更及时的期待。

只要户籍在渝中,走到哪都能申请救助

进入“重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选择申请救助类型——上传身份证照片——签署授权书……2022年9月,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李阿姨,在渝中区两路口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手机一步一步地进行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救助申请。

“你好,你的母亲正在线上办理社会救助,请你扫码登录‘重庆救助通’微信小程序,按照提示完成信息核对和授权。”工作人员给李阿姨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打去电话,并指导其完成相关操作。不一会儿,李阿姨收到了一条“重庆救助通”发来的信息,显示申请办理成功,已经进入审核环节。

“李阿姨一家属于低收入家庭,是社会救助监测对象。社区网格员发现她住院后随即把情况告知了我们,于是我们快速介入,并帮助她在‘重庆救助通’上申请了低保。”两路口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负责人曾晓华告诉记者,低保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一家人如果不在一起生活,在以往是很难办的。但有了“重庆救助通”后,不但可以线上申请,家庭成员也能够在线上完成信息确认,不再受空间限制。

“线上申请社会救助的关键在于身份真实和信息准确,电子授权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重庆市最低生活保障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张睿洁告诉记者,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在开发“救助通”时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个人授权模板,利用人脸识别、数字签名、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将社会救助家庭纸质授权替换为电子授权,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准确的同时,省去了反复填表和签字的环节,也减轻了基层审核工作人员的负担。

数据在线上跑路,人员在线下入户

“3天时间,我就拿到了临时救助金,真是太快了!”前不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家住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临江门社区的李先生无法外出务工,生活一时陷入困境。当得知用手机就可以申请社会救助后,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重庆救助通”申请了临时救助。过了3天时间,社区工作人员就将717元救助金送到了李先生手中。李先生当场说:“政府工作效率太高了,帮得太及时了。”

重庆市渝中区低保管理中心负责人曹冰彬告诉记者,“重庆救助通”融合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和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的职能,在横向上与医保、人社、教育、残联等10余个部门共享数据,在纵向上贯通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信息渠道,基层工作人员依据“重庆救助通”提供的数据及时进行入户走访、动态监测等服务,实现了申请即受理、受理即审核、全流程公示的无缝衔接。

“通过‘重庆救助通’申请救助的家庭只需通过一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即可实现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信息同步核查,实现社会救助核对工作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查和核对数据快速汇集,为摸清救助家庭真实经济状况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曹冰彬感慨地说,“‘重庆救助通’上线后,大幅缩减了申请资料、办理程序和时间,社会救助平均办理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最快仅需10个工作日。”这些变化,除了得益于“重庆救助通”在线核对信息无缝跑路,还因为有一支专业的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在线下开展入户核查等救助工作。

记者了解到,渝中区下辖11个街道、79个社区,区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每个街道设置了社会救助工作站,并分别配备7—12名专职人员,每个社区分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2名。专人专职负责线下环节的工作,保障了“重庆救助通”上线后的顺利运行、快速见效。

申请即入库,发现困难群众主动救助

采访中记者发现,“重庆救助通”信息采集填写信息的标准与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标准进行了对标,在线申请社会救助人员的信息自动成为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数据的一部分,不仅方便了信息比对,也充实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曹冰彬告诉记者,区低保管理中心会定期对低收入人口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当有人出现领取失业金、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再就业补贴,办理残疾人证或者死亡证明等情况时,会通过“重庆救助通”发出该人的预警信息提示,督促相关人员及时了解情况。

家住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建设路社区的马某,不久前到医疗机构做了残疾鉴定。这条信息收录到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后,“重庆救助通”就给大溪沟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发了一条预警信息。站长黄力收到信息后,随即来到马某家了解情况,查看居住环境、核对家庭成员、询问经济来源……仔细了解后得知,马某一家3口人,全靠他一人在外务工,今年他因身患重疾到专门机构进行了伤残鉴定。因为马某无法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了解了马某一家的情况后,黄力建议他通过“重庆救助通”在线申请低保。在黄力的指导下,马某在线提交了申请。临走时,黄力还叮嘱他,如果日后就医花的钱多了,还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救助通’试点项目加快了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的步伐,也标志着社会救助开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在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局长马佳看来,目前“重庆救助通”已经使当地的社会救助工作呈现出数字化、专业化、便民化、精准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特点。随着“重庆救助通”的持续运行,民政兜底保障网也将织得更密更牢。

社会救助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

祝 闯

“重庆救助通”是“救助通”在地方的实践,其通过信息化技术再一次拉近了救助政策与群众的距离,既方便了群众求助,也减轻了基层经办压力,还实现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主动救助,可谓“一箭三雕”。“救助通”是民政部门在供给侧实施的探索创新,推动社会救助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阶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

科技赋能,让社会救助工作更便捷、群众更满意。“救助通”是“互联网+民政”的又一成果,是民政服务信息化的一个缩影。把申办社会救助的环节搬到网上,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在线验证申请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唯一性,离不开电子授权技术。民政部门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到社会救助工作中,真正实现了行政服务的提速提效,让群众网上办事不求人、掌上操作更便捷。

数据共享,让社会救助办理更快速、经办减压力。“救助通”呈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微信小程序和一个操作终端,其背后则是庞大的数据运算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以往求助信息在各级行政部门的传递和部门间的流转都是靠人,而今“救助通”打通了各个层级和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让信息跑路代替人力传递,效率大大提高。对求助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一次采集、多次使用,解决了申请各类救助需要重复填表、重复确认的问题。同时,支持经办人员现场线上填写核对信息和群众电子签字确认,更是减轻了经办人员反复奔波的压力。

队伍建设,让社会救助工作更专业、服务更及时。“救助通”在重庆渝中的顺利试点、成功落地,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有一支专业且专职的社会救助工作者队伍,确保了“救助通”有人用、有人懂、有人教,保障了每一次申请都有人及时入户核查,每一次救助都有人上门服务,真正做到了精准救助、主动救助和人文救助。渝中区为每个街道设置社会救助工作站、配备专业人员,为当前更好地开展救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社会救助专业化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

科技+用心,百姓更舒心。社会救助工作事关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事关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今天“救助通”在重庆渝中的顺利试点,为日后在更大范围的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相信随着民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包括“救助通”在内的更多民生保障措施的不断优化,必将会为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