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 娜
今年59岁的刘女士家住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后鲁各庄村,一儿一女均身患残疾,女儿没有劳动能力,儿子每月只有3000元的收入。前不久,刘女士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突如其来的病症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宁静。得知消息后,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入户详细了解情况,帮他们向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申请急难型临时救助。不到两天时间,3700元救助金就打到了刘女士的卡里。
对刘女士一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其背后是顺义区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作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区,近年来,顺义区积极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拓宽主动发现途径,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他们提供更有温度、更有速度的救助服务。
■建立主动发现队伍 时刻关注困难群众
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精准救助机构,顺义区不断完善主动发现社会救助体系,在配备500余名社会救助信息员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党员等多方力量强化队伍建设,通过电话联系、入户走访等方式深入基层摸排,将困难群众主动发现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做到无特殊情况定期报、有特殊情况随时报,推动“群众找我办”向“我为群众主动办”转变,确保“有人发现”。
李遂镇沟北村的张淑芬,是一名社会救助信息员。该村村民赵大妈的儿子离家出走两年联系不上,赵大妈与孙女相依为命。通过主动发现机制,张淑芬一直留心关注着这家人的情况。前不久,张淑芬得知赵大妈突发心衰,住院治疗需要高额费用后,第一时间到家里了解具体情况,陪赵大妈聊家常,为她疏解心理压力。经核实确定基本生活存在困难后,她立即为赵大妈申请到了7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才减轻了我们祖孙二人的生活压力,每当想到有人一直惦记着我们、帮助着我们,心里都是暖暖的。”赵大妈感激地说。
在顺义区,社会救助工作不仅有“自下而上”的主动申报,还有“自上而下”的摸排监测。“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我们将低保、特困、低收入、临时救助、高等教育救助、采暖救助的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镇(街道),为困难群众更快捷、更及时得到救助开辟了新通道。”顺义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慈善工作科负责人白华介绍道。
■扩大主动发现范围 分类排查精准帮扶
社会救助对象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有些人虽不属于这三类人群,但有时也会遇到困难,怎么办?据顺义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聂红艳介绍,顺义区多年来打通信息渠道,拓宽主动发现范围,对大规模返困或边缘困难人群进行及时摸排,建立边缘困难人群台账,动态监测、早期预警、主动发现、精准救助,实行差异化管理,做到因人施保,充分发挥兜底作用。
北务镇珠宝屯村社会救助信息员在摸排边缘困难人群时发现村民李先生存在精神异常等情况,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在了解到李先生父母双亡、无兄弟姐妹,只能与80多岁的大伯相依为命后,协助联系杨镇精神病院进行检查。因该精神病院只能进行简单问诊,工作人员在经李先生大伯同意后前往北京安定医院为他开展病情鉴定。
此后,村委会工作人员和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员一直密切关注着李先生的情况。有一次,李先生因意外导致右脚跟骨骨折,急需护工照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委会主动承担护工费用并每隔两日出车由村干部和工作人员带李先生去医院换药、清创。在李先生骨折病愈后,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员还定期到他家探望慰问,关注他的健康状况。同时,帮他办理了低保、申请了因病致贫救助金,减轻了家庭负担。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积极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对主动发现的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由区民政局、镇(街道)按照相关政策给予救助,对于民政部门无法解决的,提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研究解决,确保困难群众得到有效帮助。”聂红艳说。
■拓宽主动发现途径 畅通热线及时纾困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信息员的主动发现意识和能力水平,顺义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通过讲政策、讲案例、交流心得体会、试卷问答等形式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印制社会救助政策汇编、政策直通车、政策问答等资料,帮助基层社会救助信息员准确掌握政策,有的放矢地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确保“正确发现”。
主动向社会公开区、镇(街道)53个社会救助服务电话以及“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公开“顺手办”“北京通”等线上申请渠道,及时梳理“12345”工作台账,及时开展各类诉求信息收集工作。发挥慈善组织、爱心团队的作用,共享救助信息,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合理诉求,确保“广泛发现”。
落实首问责任制,做到“谁受理、谁负责”。及时核查上报困难群众情况,协助申请办理社会救助。每月报送主动发现情况,对主动发现的困难对象建立台账,对困难对象进行回访,形成严谨周密的救助工作流程,确保“精准发现”。
家住旺泉街道的王先生为智力三级残疾,膝盖滑膜炎、腿部积水严重影响正常行走。他的儿子是一名初三学生,也是智力四级残疾,右脚患有马蹄足。王先生一家外借了近4万元给儿子的右脚做手术,没想到检查时发现他的腰椎、手臂、左脚也有异常,仍需进一步手术治疗,高额的医疗费使本就困难的家庭难上加难。通过主动发现机制,顺义区、旺泉街道两级社会救助经办部门及时发现了王先生一家的困难,第一时间为他们建立了主动发现信息台账,结合一户多残和急需就医的实际情况,帮他们申请了急难型临时救助金1万余元。此后,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区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作用,与区教委、区残联协调联动,为王先生的儿子发放300元助学补助、1800元生活补助以及5000元残联临时救助金,进一步缓解他们的就医困难。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民生保障,打造内容多样化、渠道多元化、工作人性化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顺义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