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彦川
在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双阳街道的南山社区里有个归侨安置小区,有居民约550人,小区里有很多20世纪60年代从印度尼西亚归国的侨民,2007年才搬到现址。小区人口的老龄化程度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区也一度出现道路拥堵、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邻里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一度弱化、淡化。
然而,该小区近年来兴起了新风尚,赏香料、尝美食、办球赛,成为归侨安居的家园;大批其他社区的居民也乘兴而来,安置小区俨然变成了明星小区。其背后的“化学反应”是怎样生成的?
建立机制,织密邻里共治网
为了零距离服务居民,洛江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指导双阳街道党工委,在各个社区推行党建引领近邻治理模式,建立街道、社区、小区、楼栋上下贯通的为民服务网络。归侨安置小区采取“兼合式”党组织组建模式,推动小区管理服务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将党的组织工作触角延伸到小区楼栋;整合红色乡贤参事会、党员志愿服务队、驻区单位等力量,建强社区服务阵地。
受限于规划,南山社区用房紧张。经社区统筹协调场地,今年9月下旬,由泉州市、洛江区民政局出资30万元建成的社区长者食堂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开业,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有日间照料、休息区、棋牌区等功能区,提供多种为老服务。
南山社区组织归侨小区党员开展“挂牌亮诺在楼道”“党员服务在邻里”等主题活动,带动居民共同参与到互帮互助中。通过实行“党员楼栋长”制度,打通基层治理进楼栋、进家庭“最后一米”。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的23名党员认领了公益岗,为15名空巢、独居、孤寡老人提供菜单式服务。
在党建引领下,社区的各方力量融合互动,画出最大同心圆。社区少工委组织开展夏令营、红领巾课后学堂等活动30余场;每年中秋节,社区社会组织都会邀请归侨和侨眷参加茶话会、博饼(闽南中秋民俗)等活动,以增进交流。
挖掘优势,打造小区大平台
面对安置小区印尼归侨的矛盾,社区注重通过协商化解,促进邻里和谐。
平日里,社区通过定期召开党员和居民恳谈会等方式,面对面听取居民意见,让居民说话“有地方、有分量”,推进小区协商共治,妥善解决了“小区停车难”、争占公共空间等问题。
十几年前,居民刚搬到小区时,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植了很多花草。近年来,社区开展公共区域清理,不允许散乱种植,考虑到居民的习惯,特别规划开辟了两条绿化带,为归侨居民种植丁香、黄姜、沙姜等香料提供便利。现如今,这两条绿化带也成了亮丽的风景线。
“泉州各个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场所和内容越来越多了,而且注重因地制宜,每个社区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去申请。区老龄委支持建设老年活动阵地的时候,很多社区选择建门球场,但归侨们喜欢跳舞,于是我们就建了舞蹈室。社区社会组织南山峇厘文艺队发挥侨民能歌善舞的优势,既开展侨文化推广,也促进邻里交流。”南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朱艳莉介绍道。
在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的支持下,今年9月9日—12日,泉州市委统战部、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在南山社区举办第三届“侨家乐·福建省华侨美食风情文化节洛江双阳专场活动”。其间,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在南山社区举办了“侨心向党·百名泉籍归侨党员事迹巡展”。“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500名社区外的市民前来品尝美食、观看展览,了解华侨文化。”朱艳莉说。
移风易俗,简便家宴替代大操大办
泉州讲究人情往来,少数富裕家庭给孩子办周岁宴动辄摆上四五十桌酒席,每桌标准约千余元。为了推动移风易俗,街道干部、社区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经常进行走访,以便了解情况,及时倡导新风尚。
2019年11月,小区的党员楼长在走访中了解到居民苏先生准备大办小孩周岁宴,便劝导其简办。于是,计划摆十五六桌酒席的宴会变成了只有十多位至爱亲朋参加的家宴。“社区做了倡导,我们要支持。”苏先生说。
2021年4月,小区居民林先生为年满十六岁的孩子组织篮球赛令朱艳莉印象深刻。林先生是企业家,准备给儿子办成人礼。社区得知后建议林先生简办宴会,林先生答应了,但仍然希望有个大场面,正好他儿子喜欢打篮球,于是就决定办一场球赛。他的企业及合作伙伴组队参赛,喜欢打篮球的社区居民闻讯后也组队参赛。小林同学在火爆的篮球赛中收获了成人礼祝福。
“有的企业家会把原本打算为子女庆祝生日的钱捐赠给社区,办长桌宴宴请社区的高龄老人。”洛江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股负责人施晓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