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玉建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大力培育扶持慈善力量,不断加强慈善活动规范管理工作,广泛宣传普及慈善文化,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基础保障,提升慈善事业凝聚力
严把慈善事业政治方向。威海市民政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完善慈善组织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指导慈善组织按要求建立党组织,党员不足3人的成立联合党支部,没有党员的全部安排党建指导员,推动全市慈善组织将党的建设写入章程,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积极培育发展慈善组织。威海市民政局建立健全市、区(市)、镇(街)、村(社区)四级联动慈善组织网络,市及各区(市)均设立慈善总会,并向有条件的镇(街)、村(居)拓展建立慈善分会、慈善工作站。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同步登记为慈善组织,对已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进行“一对一”沟通指导,引导认定为慈善组织。目前,全市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6家,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9家,专兼职工作人员305人。
强化监督管理,提升慈善事业公信力
坚持依法治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山东省慈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威海市民政局深入开展慈善组织监督检查工作,充分采取年报年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息公开、重大活动备案等方式,对慈善组织党组织建设、机构建设、换届选举、业务活动开展、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管。近年来,市民政局每年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对全市随机抽取的慈善组织进行执法检查,全市慈善组织年报年检完成率100%。
坚持专业督导。引入具有行业监督和评估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和项目进行专业督导,近年来,威海市民政局购买威海市社会组织创新创业园服务,对慈善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项目、为群众办实事公益实践项目情况等进行督导和综合评估,有效推进了慈善组织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慈善事业公信力显著提升。
强化作用发挥,提升慈善事业影响力
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作用。全市慈善组织广泛开展助医、助学、助困、助老、助残、赈灾慈善救助项目,创建慈善大病救助、遇困大学生救助、血友病救助、中华慈善总会援助药品免费发放等救助品牌。自2006年全市各级慈善组织相继成立以来,共募集慈善款物18.56亿元,支出款物16.96亿元,救助遇困群众110余万人次,为政府社会救助提供了有益补充。
充分发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作用。威海市民政局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慈善资源,在文登区试点设立社区基金,印发《体球网设立文登区“社区·益基金”的实施方案》,通过兑换信用积分、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励动员社区居民、辖区企业、共建单位、爱心商户捐款捐物,整合辖区慈善资源,按照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区社会组织“接单”的模式,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基金83个,资金规模达205万元,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
充分发挥助力推进共同富裕作用。威海市民政局鼓励慈善组织拓展帮扶对象范围,开展“阳光洒满窗”关爱行动等项目,对就业年龄段内因大病重残等原因长年居家卧床需家人照护的低保边缘家庭,每年给予每户4000元救助。创新实施支教助学项目,威海南海爱心基金会对南海新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的外来人员子女实行免费幼儿园教育,对南海新区高中学籍学生实行免费高中教育,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极大地提升了基础教育质量。项目实施6年来,共支出4100余万元,有6374名高中生、4251名幼儿享受了免费教育。
强化宣传引导,提升慈善事业感召力
常态化开展慈善宣传活动。威海市民政局将“慈善市集”融入居民生活,每周五选取一个社区开办一场慈善市集活动,现场悬挂条幅,开展慈善义卖,让群众零距离认识慈善、参与慈善,有效提升了市民对慈善活动的参与度,激发了社会慈善热情。在每年“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之际,威海市广泛开展“点亮城市地标”、慈善主题活动等,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创新慈善宣传方式。威海市民政局采取“线下+线上”“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开展慈善宣传活动,线下全面梳理慈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慈善救助政策,印发宣传册、明白纸,对慈善项目的适用对象、执行标准、流程等进行解读,让群众看得懂、能明白、信得过。线上全面发挥微信等作用,积极与主流媒体合作,抓好慈善宣传工作,促进慈善事业健康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