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伍 欣
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记者围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急救、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慈善助力乡村振兴等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采访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
动员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推进AED大面积普及与急救联动
孙达今年准备了“推进AED普及与急救联动”等提案,他表示,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脏骤停90%发生在院外,病发4分钟内的抢救成功率可达50%以上,医学界称之为“黄金4分钟”。在人员密集区域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仪),能大大提高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
“现阶段,我国AED配置及使用情况是典型的‘数量少、找不到、监管弱、不会用’。”孙达表示,我国AED保有量不足、设备管理及信息较为杂乱,导致人们在紧急状态下难以快速找到最近且可用的AED。
为此,孙达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尽快增加AED数量。“可以通过社会组织设立公开募捐慈善项目,动员AED厂商直接捐赠设备,动员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资金购买AED设备,捐赠给有需要的地区。通过社会化、商业化运营模式增加AED数量,促进AED规范、快速落地推广。”孙达认为,应建立健全标准化的AED设备信息管理机制,建设标准化的AED急救地图,出台统一的AED急救地图信息管理标准,规范AED急救地图与各大商用地图的整合,让人们打开任意一款地图都能快速找到AED。
孙达建议,可以社会化培育和发展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务保障队伍,面向学校、社区、工厂、商业区、公共交通等重点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及广大公众,大力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并定期开展复训,建立急救技能志愿者服务保障队伍,加强训练演练,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护能力。
推进医养结合应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与专业人才匮乏问题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我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失能、半失能率达40%左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养老难题日渐凸显,而医养结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方之一。
孙达认为,从现实情况来看,医养结合的最大需求还是在基层。因此,首先需要从弥补医养结合的短板入手,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与专业人才匮乏问题。除了积极提倡与提供居家医疗服务外,应在街道(乡镇)、社区(村)有条件的卫生院、敬老院等地方,通过内部改扩建增加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多渠道拓展专业人员供给量,加强人才培训、引导医务人员从事医养结合服务、壮大失能照护服务队伍。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为4000万人,对照护人员的需求超过1300万人,而目前我们仅有相关人员50多万人。因此,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紧缺人才的培养,通过开展应急救助和照护技能培训充实人才队伍,正在成为当务之急。
孙达表示,医养结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出台完善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盘活土地资源、落实财税优惠等多个维度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地将现有资源条件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激活初始动能,更好地实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努力调动更多慈善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孙达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中华慈善总会继续实施助力乡村振兴的慈善项目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孙达介绍,作为成立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始终围绕国家工作大局,发挥自身优势,聚焦群众关切,强化帮扶举措,示范引领全国慈善会系统积极践行慈善为民、扶贫济困的宗旨使命。2022年,总会与全国慈善会系统创新联动、协同推进旨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666家慈善组织参与其中,激活“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基金34780个,发布项目13463个,吸引46万余名村(居)民注册参与共建,累计获得捐款13亿元。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实施定向定点援助方面,总会在民政部的指导下,持续对江西省遂川、莲花、兴国三县进行定点帮扶,有针对性地开展“慈善情暖万家”“药品援助”“遂川县青年就业培训”“遂川阳光家园”“中慈爱心图书室”等多个项目。2022年,总会共向三县投入款物价值293.81万元,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此外,总会还积极调配资源定向援助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通过“患者援助”“微笑列车”“先心病救助”“包虫病救助”等项目对困难家庭患者进行帮扶,不断加大慈善医疗救助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总会还启动了“文化中国项目”,首站落地西藏,首批筹募款物价值近9000万元,为帮扶困难群众、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慈善力量。
下一步,总会将重点抓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援藏援疆项目需求清单”,持续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众投入慈善资源,加大援藏援疆工作力度。特别是在药品援助、先心病包虫病医疗救助、唇腭裂手术治疗等慈善医疗救助方面,高度聚焦新形势下困难群众的新需求,努力调动更多慈善资源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