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晓明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生活质量等提出了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江苏省常州市民政局、钟楼区民政局和五星街道共同试点实施“人人社区”项目,通过聚“人人”之力共建、集“人人”之智共治、助“人人”之愿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居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打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通道——
居民的事大家说了算
五星街道拥有11个村、14个社区,常住人口近20万人。不少小区基础设施陈旧,居民意见较大。面对居民的抱怨和不满,五星街道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白云新村建于20世纪80年代,于2020年6月被纳入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行列。改造伊始,白云新村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许凌便带领居委会工作人员、楼组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
“小区里树多,遮阳招虫,生活受影响”“有些树长得太高,小偷可能顺着树爬上来,存在安全隐患”……在道路、绿化、安全等方面,众多居民提出了意见。
记录、梳理居民的意见后,白云新村社区多次组织居民代表与设计、施工单位对接,及时调整改造方案,确保改造工程在最大程度上吸收合理意见,满足大家的需求。
“如今,经过老旧小区改造,白云新村换了新颜。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共商共治,体现了‘居民的事,大家说了算’。”许凌说。
这只是“人人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据钟楼区民政局基层政权治理和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黄彩萍介绍,钟楼区打造多样化社区议事平台,打通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形成居民共商共治新格局。
在街道层面,钟楼区打造“人人营造小站”,成立工作专班,以社会工作服务站为载体,从社会组织、社工中选拔精干力量,与街道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合署办公,共同推进“人人社区”建设。
在社区层面,钟楼区打造“人人共享小站”,在小区、楼道、健身场所、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挖掘社区能人,开拓“共享客厅”等载体,共享常用工具、图书等资源,形成集实用性、观赏性、便捷性于一体的“人人小屋”。“居民把闲置的工具、图书集中到一起,最终方便了大家。”黄彩萍说。
此外,钟楼区充分利用各社区周边菜市场、超市、文化站、绿地、广场等平台和空间,增加创意墙绘、共享花园、楼道装饰等,融入“人人社区景观带”,实现“一步一景”。
“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方式,各社区引导居民有序、高效表达意见,解决了物业纠纷等多项居民的烦心事,更凝聚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合力。”黄彩萍说。
把居民们“串”连在一起——
社区人人互助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五星街道御水华庭社区,“串”是一个高频词。据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樊云霞介绍,社区在“串”字上下功夫,深化“人人·串门”主题,组织各类活动,把居民们都“串”连在一起。
10月25日一大早,御水华庭社区老党员朱箭星便拿着乒乓球拍来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球友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串红”乒乓球比赛。
经过“激烈”的角逐,朱箭星险胜对手高建国,“过五关斩六将”获得男子组冠军。“比完这场乒乓球赛,我们的夕阳红乒乓球队也正式成立了,大家拉个微信群,平时约着多来社区切磋球技。”朱箭星说。
樊云霞表示,社区将人人兴趣小屋、人人直播间、人人工匠屋、人人智慧体育健身中心等“串”了起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相互“串门”“联结”的生活理念,构建邻里相助、邻里守望的愿景。
这几天,一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座在五星街道勤业二社区“人人宣教”小屋开讲,社区居民坐在一起,边听边畅谈社区里的新变化。
李永文是“人人宣教”小屋的创始人。退休后,李永文把精力都投入到小屋里,用居民听得懂的话讲大家乐意听的事,为和谐民风做出了积极贡献。
像“人人宣教”这样的小屋,在五星街道为数众多,如“人人公益”小屋、“人人艺术”小屋、“人人民俗”小屋等。这些小屋依托有特长的居民,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成为社区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人人”主题在五星街道蔚然成风。五星街道深化“人人·院落”“人人·街坊”等主题,让居民生活更舒适。例如,通过“人人·院落”主题,聚集社区能人骨干,重塑院落生活的“烟火气”。通过“人人·街坊”主题,链接街坊力量,共同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
在钟楼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玮看来,通过推进“人人社区”共同体建设,深化“人人·院落”“人人·串门”“人人·乡谈”等互助方式,提升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营造了社区人人互助的浓厚氛围。
激励“50帮帮团”,组建“人人传习社”——
发挥所长为社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成立至今,白云新村社区“50帮帮团”已经走过了十多个春秋。十多年间,“50帮帮团”从最初的5名成员发展到现在33人的队伍,赢得社区居民无数点赞。
“‘50帮帮团’采取一帮一、一帮多的结对帮助方式,按照就近原则,由低龄老人为同小区、同楼道的高龄老人提供陪聊、陪医、陪购等关爱服务。”许凌介绍说。
在钟楼区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指导中心主任王勇俊看来,这有点类似于钟楼区正在推进的“时间银行”,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在“时间银行”储存,到一定年龄可提取时间兑换所需服务。
据王勇俊介绍,“时间银行”为志愿者提供保障和激励,打造志愿服务可持续生态圈。在实践中,“50帮帮团”等志愿服务队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收集社情民意,为居民排忧解难,力促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人人解忧铺”。
常州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凌晓琴认为,自己也是一名志愿者。不过,自己的“志愿舞台”不是调解矛盾纠纷,而是发挥自身所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培训。
前不久,凌晓琴来到五星街道新民村,为老年人开展一场“微信,你好”智能手机培训。培训中,不少“银发学员”顺利找到了自己的微信二维码,高兴地向身边的朋友进行展示,同时还“现学现卖”教起了身边的伙伴。
凌晓琴等教师举行的培训课程,是钟楼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钟楼区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机制,组建“人人传习社”,为广大居民提供文化素养、健康养生、教育辅导、现代生活、休闲娱乐等社区教育公共课程,推进社区教育全覆盖。
钟楼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志伟表示,只有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才有力度;只有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才有温度;只有推动联动融合,基层治理才有广度。下一步,还将加快在全区范围推广“人人社区”,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