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市巴南区为精神障碍患者打造“心灵家园”

时间:2022-11-0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祝 闯

“三个任务”让患者重拾自信、“画里的故事”让患者和家属相互理解和支持、“再就业”让患者实现自身价值……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街道恒大城社区“心灵驿站”(以下简称“心灵驿站”)作为全市社区康复服务试点之一,自2020年起,按照“将患者请进来、走进患者家中、增加社会面宣传”的思路,为辖区439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专业社区康复服务。

2019年,重庆市民政局等4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体球网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先后在全市41个区(县)的55个镇(街道)、社区建立社区康复站(点),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打造“心灵家园”,大批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得到康复、收获改变、回归社会。

改变后,重拾自信

“帮帮我的孩子吧,他已经连着几个月没出门了!”2021年7月23日,家住恒大城社区的王阿姨一走进“心灵驿站”就拉住社会工作者的手哭诉道。原来王阿姨的儿子小张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不能自拔。

接到求助后,社会工作者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无论和小张怎么沟通,他都不予回应。无奈之下,只得建议王阿姨带他去专业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

“精神行为失常!”拿到诊断结果的王阿姨再次找到社会工作者,“住院治疗两个月后,还需要继续做康复治疗。”

“让他来‘心灵驿站’吧。”社会工作者对王阿姨说。

出院后的小张时常精神恍惚,眼神总是躲躲闪闪。来到“心灵驿站”后,社会工作者交给他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照护花草,定期将园艺治疗区的花草摆到阳光充足的地方,适时浇水,日落后再搬回原地,适当缓解小张的急躁情绪;第二个任务是打扫卫生,其间不时还会有社会工作者和小张搭话,渐渐地,小张的眼神不再躲闪;第三个任务是参加志愿服务,在“心灵驿站”组织的剪纸活动中,小张挨个给大家发放纸张和工具,拿到的人会说声“谢谢”,他用微笑予以回应,眼神中有了自信的光亮。

“从医疗机构转介到社区后,我们为小张建立了康复档案、制订了康复计划,帮助他重拾信心。”“心灵驿站”负责人、重庆慈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高秋菊告诉记者,驿站目前已服务33名类似的居民。

“我们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心灵驿站’,服务辐射周边23个村(社区)。”巴南区社区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杨毅表示,为了在李家沱街道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区民政局牵头建立财政、卫生、残联等部门和街道协作的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指导机构。市、区两级两年拿出60万元,统筹用于社区康复工作。

理解后,重获支持

“一人患精神障碍拖累全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高秋菊告诉记者,在医学上,精神障碍是有可能治愈的。除了按时服药,患者家属、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同样重要。

家住林荫社区的李某患有精神障碍,区卫健部门将他转介到“心灵驿站”。社会工作者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因家人的错误理解,导致他未按时服药,出现认知障碍等现象。

社会工作者告知李某的家人,通过社区康复可以帮助李某有效控制病情,甚至治愈。他们当即表态,“一定会积极配合做好社区康复”。

李某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武侠小说,恰好“心灵驿站”有此类书籍。于是,社会工作者每天邀请他来看书,并监督他服药。一段时间后,李某的情绪逐渐平复。

“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高秋菊说,为引导患者和家属增进感情,驿站专门组建‘画里的故事’抗逆力提升小组,通过绘画的方法帮助患者疗愈。

黄女士和她60岁患病的母亲就是这个小组的受益者。

黄女士的母亲在滨江社区独居,社会工作者一边入户叮嘱老人按时吃药,一边及时和黄女士沟通,告知其母亲近况,并邀请她陪同母亲参加活动。在借故拒绝很多次后,黄女士终于勉强答应了。

两个人、一张桌子、一幅画……母女坐在一起画画的情景,勾起了黄女士儿时的记忆。她看着母亲勾画着自己最爱的向日葵,不禁湿润了眼眶。看着一旁的患者都有家属陪伴,她内心更是充满了愧疚。自那以后,黄女士一有空就回家看望母亲,还经常陪着母亲做社区康复。

据杨毅介绍,两年间,他们整合镇(街道)、村(社区)和辖区医疗、教育资源,打造了由28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精神障碍专科医生、民政专干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康复服务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通过“五社联动”构建起“精神病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村、社区)+社工机构+患者家庭+朋辈群体”的多层次、一体化康复服务社会支持网络体系。

如今,这个300平方米的“心灵驿站”已开展25次个案服务、44场小组(社区)活动,受益的精神障碍患者和家属2300余人次。

认可后,重回社会

“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最理想效果是能够再就业。”李家沱街道社事科主任潘家秀告诉记者,在“心灵驿站”进行社区康复的患者中,有26人已经找到了工作,这其中就有小张。

接受社区康复后的小张,说话声音越来越洪亮,当起志愿者更是礼貌有加。正值壮年的他向社会工作者表达了要通过工作自食其力的想法。专业精神科医生对他进行了全方位评估,得出的结果是——“可以推荐就业”。于是,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小张在家附近的便利店当上了店员。

“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后虽然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但考虑到工作压力大会增加复发概率,我们推荐给他们的工作都相对简单。”恒大城社区党支部书记杜鹃介绍,帮助康复后的精神障碍患者就业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很难撕掉。

为了改变大家的固有认知,“心灵驿站”会定期组织精神科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到社区和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引导大家较为全面地了解精神障碍,进而达到接纳和预防的效果。目前,已开展96场社区宣传和52次课堂讲解,覆盖3万余人次。

今年中秋节,“心灵驿站”组织开展了“点亮心灯”精神障碍患者送关爱上门活动。在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帮助下,精神障碍患者将自己制作的月饼送给辖区的困难家庭。杨毅表示,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精神障碍患者和社会的互动,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接纳,“心灵驿站”会一直坚持做下去。(文内精神障碍患者均为化名)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