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闫春艳:做老人身边的温暖力量

时间:2022-11-11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柳 旭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的日常任务就是陪老人唱唱跳跳、说说笑笑,逢年过节再搞点集体活动。

随着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年头越来越长,闫春艳慢慢意识到,策划组织活动只是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一种方式,通过活动帮老人疏导情绪、协调关系、收获信心、实现价值,才是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半路出家学社工

2003年,刚刚走出校门的闫春艳来到山西省荣军休养院工作。“按照院领导的要求,所有刚参加工作的人都要到一线锻炼,所以我成了一名护理员。”闫春艳告诉记者,走上护理岗位后,她觉得工作环境和内容与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喂饭、洗衣服、换尿布、临终关怀……这些琐碎的事,让她一度不太好意思和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

2005年,山西省荣军休养院筹备组建山西省老年公寓,闫春艳被分到业务科,负责入住老人的接待。她在工作中发现,与院里的工作人员相比,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有些不一样。

“这些实习生懂理论、敢创新、有活力。”闫春艳告诉记者,在组织益智活动时,他们能结合活动内容、参加人员等情况,运用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带给老人完全不同的体验。

“院里让我给实习生上课,但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理论基础的我,在面对这些年轻人时感觉压力挺大的。”闫春艳告诉记者,这种体验既让她发现了自身的短板,也让她对社会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了解并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其实,不了解社会工作的不止闫春艳一人,老年公寓的老人们也不清楚社会工作是什么。为了让老人们熟悉并信任社会工作者,闫春艳想了不少办法。

“作为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我们会主动为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疫情封闭管理期间,帮老人代买物品成了我的一项日常工作。”闫春艳说,“正是因为这些日常小事,使老人对社会工作者产生了信任感,‘有困难找社工’逐渐成了老人们的习惯。”

链接资源解决问题

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老年公寓居住的老人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天天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个磕磕绊绊、产生点小矛盾,处理不及时还会影响老人身心健康。

闫春艳告诉记者,有一位老奶奶,由于记忆力减退,总怀疑别人拿了她的东西,工作人员帮忙找到了,又怀疑是别人偷偷放回去的。类似情况经常出现,导致她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紧张,别人都不愿意与她交往。为此,她抑郁失眠,整个人变得很消沉。

“我了解情况后,主动和她沟通,耐心听她讲述。”闫春艳说,她和老人一同分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引导老人通过换位思考看待与其他人的关系,并邀请老人参加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的小组活动。老人的心结打开后,不仅主动和同屋老人道歉,与同楼层其他老人也能友好相处了。

闫春艳的工作可不止于此。老年公寓阅览室的图书满足不了老人的阅读需求,她联系图书馆,在公寓内设立流动图书站,让老人享受阅读的便利;老人有处置遗产方面的需求,她联系律师和公证机构,帮老人解决难题;老人有医护、康复方面的需求,她联系专家给老人答疑解惑。

“链接不同部门、不同机构、不同类别的养老服务资源,最大程度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的日常。”闫春艳说。

让温暖在心中传递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76岁的张奶奶因患脑梗行动不便,入住老年公寓后经常坐在轮椅上发呆,情绪消极。闫春艳了解到,老人以前喜欢散步锻炼,她就经常陪着老人到院子里活动,带老人参加合唱、手工等集体活动,和老人分享康复训练成功的例子。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老人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后来还能推着助行器走路了。

为了帮老人实现自我价值,闫春艳鼓励老人们完成年轻时的梦想。在她的支持下,老人们组建了乐器、书法、摄影等多个兴趣小组和互帮互助小组。“这些老人平均年龄83岁,年纪最大的94岁,但精神状态特别好,他们在活动中充满了活力、展现了价值、找到了自信。”闫春艳说。

在闫春艳看来,养老服务的从业者应该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自2016年以来,她先后为2000余人进行了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参与编写《养老护理实训初级教程》《养老护理实训高级教程》等培训教材,并参与制定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等三项地方标准。

从事老年社会工作这些年,虽然有误解和委屈,也有困境和挫折,但闫春艳对自己的选择始终无悔。

“社会工作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收获一个个发自内心的笑容,坚定了我从事社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闫春艳表示,养老机构社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将温暖的人链接起来,让温暖在每个人心中传递,并在这个过程中,给老人带去欢乐、力量和勇气。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