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把认知症支持关爱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时间:2022-11-0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 俊

前两日,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镇新振村的唐奶奶到村里“睦邻点”参加预防认知症活动。社工小孙注意到,唐奶奶对简单的手指操反应不过来,也记不清自己的年龄,询问老人的家属后得知,唐奶奶今年88岁,平日里也容易忘事。“唐奶奶的记忆力下降明显,是老年认知障碍初期症状,需要用非药物方式干预。”小孙说。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认知障碍老年人群正在不断扩大。为此,2019年9月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浦东新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主要聚焦广大农村地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多元参与,探索形成一家镇级认知症支持中心和N个农村“睦邻点”认知症关爱小分队联动的“1+N”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二级支持网络,将认知障碍专业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百姓家门口。

万祥镇新振村的“睦邻点”便是其中的一个服务阵地。据介绍,由专业机构派社工每月至少到“睦邻点”3次,平常由“睦邻点”负责人和志愿者共同组织老人们开展活动。认知症服务下乡,农村老年人有了家门口的“记忆守护者”。

镇村两级建服务设施

“2020年9月加入全市第二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以来,我们面向全镇所有老年人开展科普筛查。以前,老年人大都不了解认知症,更不知道如何预防、如何进行早期干预延缓认知症发展。”万祥镇社区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王宇倩介绍。

万祥镇党委、政府非常注重整合并下沉资源,优化认知症支持服务供给。他们将镇级认知症支持中心选址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兴隆社区,毗邻社区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正在建设的万祥镇综合为老服务分中心。2021年,万祥镇认知症支持中心开业以来,每周一至周五举办为老活动,演唱怀旧歌曲、开展健康筛查、记忆小剧场演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周边15分钟路程内的380位老人受益。

“全镇有8900余位老年人,仅有一个镇级支持中心远远不够。我们调研发现,全镇有13个村(居),住得最远的老人距支持中心有10公里,来回非常不便。”王宇倩说。万祥镇决定把服务送下乡,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和“农村老年人示范睦邻点建设”两个项目结合起来推进,把认知症支持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

创新本土化服务方式

万祥镇的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由上海浦东新区三久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三久)承接,这是一家由高校教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8名专业人士组成的社会组织,这家社会组织积极探索适合老年人需要的认知症支持服务。

“起初,我们尝试开展科普讲座、游戏等活动。然而,这些在市区运行良好的方式方法到农村后便‘水土不服’,不同程度遇冷。”三久社工林翔坦言,当发现农村老年人对活动没兴趣,三久便开始创新服务方式。

不久后,三久着手拍摄认知症科普知识情景短剧,找到了答案。这部体球网认知症老人走失的5分钟短剧,剧本由社工编写,取景地在当地农村,演出者是当地农民,一经推出便吸引了老年人的目光。老人们到“睦邻点”观剧,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他们感觉剧中人就是身边的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老人们初步了解了认知症知识。

在“睦邻点”,一些本土化的非药物认知症干预活动陆续推出,老人们也积极参与进来。家住兴隆社区的陈奶奶最喜欢参加“织带手工技艺”小组活动,每周四下午她准时和老姐妹们聚在镇级认知症支持中心,一起学习织带手工技艺。“这个活动源于万祥镇的非遗项目,我们将它挖掘出来作为非药物干预的方式之一。操作时要使用织布机,需要手、脚、眼相互配合,特别锻炼大脑,是非常富有成效的干预方法。”林翔介绍。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

三久社工在社区工作者的协助下发动志愿者参与进来。据三久负责人高玫介绍,每个“睦邻点”都组织、培训、建立了一支5人左右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关爱小分队。他们面向风险测评中排摸出的认知障碍老年人家庭开展入户关爱支持服务,收集认知障碍老年人家庭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及时反馈给镇级认知症支持中心,由支持中心派专业人员上门服务或对接专业资源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

截至目前,万祥镇总共开展认知障碍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17场,对2064位居民进行了风险测评,开展早期干预服务342人次。万祥镇参与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达109人,友好单位达10家。

睦邻有爱,认知无碍。记者了解到,浦东新区已在万祥、惠南、合庆三镇推行了“认知症关爱支持中心+睦邻点”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新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让认知症支持关爱服务更便利更可及。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