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专家支招——如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时间:2023-03-1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作出了专门部署,要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乡村振兴作出新部署。本报邀请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就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探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提升能力才能当好“领头雁”

问题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培训提高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请问,乡镇、村班子应该具备哪些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如何培训提升这些能力?

陈荣卓:乡镇、村班子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领、示范、协调和落实的重要作用,至少需要具备政治能力、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学习能力等。

一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确保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强化乡镇、村班子的政治能力至关重要。政治能力是基层干部的首要能力,乡镇、村班子要深刻领会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过程中,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另一方面,“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成为困扰乡镇、村班子的现实问题,与时俱进提升业务能力不容忽视。乡镇、村班子要培养创新勇气,敢于直面矛盾,升级提高能力素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主题,进一步落实新时代基层干部主题培训。

毛丹:乡镇、村班子至少应该具备四种突出能力。

一是政治领导力,有力贯彻落实党对乡村的全面领导,统筹协调乡村发展的各种力量,成为令人信服的一线领导者。

二是科学研究力,既有全局眼光,又科学理解各自的区域、方位和类型条件,因地制宜探索有可持续比较优势的乡村振兴路径。

三是规划发展力,具备中长期规划设计、行动设想、资源配置以及实践落地能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施工设计者。

四是文化建设和创新力,自觉发掘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创新文化载体和内容,引导群众过健康美好生活,成为乡村文化文明使者。

当前,我国一些乡镇、村班子贯彻党的领导意识强,但统筹协调能力弱;工作实操意识强,科学研究能力弱;短期规划多,中长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弱;按部就班多,勇于变革少;围着事项转的多,注意文化同步建设的少。

新时期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培训要以提升领导力、研究力、发展力、变革力、创新力为目标,调整和创新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并且相应制定乡镇、村班子任务体系与评价体系。

文军: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乡镇、村班子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有准确判断能力。熟练掌握乡村振兴领域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并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未来规划。

第二,要具备综合业务能力。掌握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方法、流程,熟悉党务工作以及现代化办公手段,及时有效动员群众参与乡村事务。

第三,要有一定的个人领导魅力。化解矛盾是基层干部智慧和魄力的突出体现。农村是熟人社会,很多时候要靠领导者的威信、个人魅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开展工作。

第四,要具备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领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水平。

第五,要具备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面对不确定性危机状态,能够根据事件情况作出科学研判,更重要的是把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其中,乡镇、村班子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当前的短板。要强化应急技能培训,开展应急模拟演练。采取挂职锻炼、访学进修、轮岗交流等方式,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实践一线学习经验,切实提高应急管理实际能力和水平。

陈文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必须依靠基层政府的有效引领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主动作为。

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是在领导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需要快速提升。

乡镇政府的广大干部必须适应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转变,真正把自身能力建设从擅长于“行政执行”领域拓展到“为民服务、议事协商”领域,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对于村级组织而言,需推动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增强村委会的组织动员能力。要最大限度地动员村民广泛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监督村级组织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以务实管用的方式实现乡村善治

问题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请问,应当如何完善这些治理方式,使其更加务实管用并得以推广?

陈荣卓: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方式已成为许多地方加强基层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实践表明,这些做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村民参与不足、治理规范性不强等问题,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问题,在应用推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功能性适用问题。

一是规范治理方式的标准流程。乡村治理大量事项是非标准的,往往杂糅各种情感、关系等因素,只有真正做到操作规范、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才能充分发挥治理方式的优势作用。以积分制为例,在推广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积分制运行制度和管理办法,执行阳光程序,全过程公开操作,鼓励个人自评、村民互评、干部考评等方式相结合。尤其是引导村民成为积分制的监督主体,在积分内容设置、申报审核等各个环节始终履行民主程序。同时,乡镇有关部门要参与监督,建立抽查、复审制度,引导积分制规范有序开展,最终实现乡村善治。

二是推动治理方式的创新融合。乡村治理现代化揭示了治理转型的复杂性,并表明乡村社会需要形塑创新型、复合型治理方式。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例,推广重点包括: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推广“网格化+数字化”,实现村务网上公开,加强对村级重要事项的监督;通过微信群、腾讯“为村”等乡村治理平台,扩大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渠道和载体;实行“积分制+数字化”,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便捷性和积极性,等等。

文军:一是量体裁衣,确保“好操作”。通过集体商讨、制定初稿、多轮修改、反馈意见等步骤制订初步方案,确保积分指标、清单项目等具体内容能落到实处。

二是多点发力,整合多方力量。统筹整合各种资源力量,定期召开基层社会治理座谈会,共同就探索实施好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如何落地展开讨论交流。

三是奖惩分明,落实治理责任。强化清单制管理体系,同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定期就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治理方式进行考核。

四是组织动员,加强宣传教育。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座谈会、培训等,对治理理念、操作细则进行说明。同时,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强宣传引导。

五是嵌入乡土文化,助推其更好落地。将农村中的语言习俗、具体需求等要素纳入积分制、清单制的相关规定中考量,使新技术更加符合乡土认知,与乡土社会实现更好的衔接。

良好家教家风为乡村发展增添文明底色

问题三:请问,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振兴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引导群众注重家教家风建设?

毛丹:家庭是每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基本场域,家庭家教家风更是乡风文明的基石,因而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内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树立文明乡风。良好的家风家教有助于提升村民的道德规范和思想水平,奠定村庄文明风尚的基调。二是提升治理效能。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也是增进乡村公德的基本路径。三是实现美好乡村生活。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是推动一代代人努力迈向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

引导村民重视家风家教,要激励各个村庄传承、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挖掘贴近新时代乡村的新家训家风,推出和谐家庭、优秀家风家训案例,引导向身边榜样学习。此外,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力量,共同挖掘当地优秀家风文化资源。

陈荣卓: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之魂。良好家教家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引领文明乡风、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引导群众注重家风家教,为乡村发展增添文明底色,筑牢振兴之魂。

一方面,在宣传上要持续发力。综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媒体、广播、文化长廊等载体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丰富多样的方式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尤其是要与时俱进阐释中华民族家庭美德的时代内涵,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

另一方面,在引导上要协同发力。如把党员的优良作风建设与家风家教建设相结合,发挥优秀党员家庭的典型示范作用;政府提供制度和资源保障,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评选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将家教家风与村规民约相结合,通过积分制引导群众加强家教家风建设;学校组织开展良好家教家风活动,构建家校共育体系等。

文军:和谐的家庭关系、严正的家教、优良的家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庭是推动乡村文明发展的基本单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唯有每个家庭搞好文明建设,乡村才能够形成向上向善的文明氛围。

第二,家教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力量。家庭教育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提升乡村地区的家庭教育质量,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第三,家风是延续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力。家风与乡村文化密切相连。家风好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村风正,村风正则文化强。建立在地缘基础上的最真挚、最朴素的文化形态,正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驱动力。

引导群众注重家教家风,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就家庭层面而言,引导农村家庭在以德治家、以学兴家、文明立家的基础上,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主动投入乡村振兴。

第二,就家教层面而言,完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引导广大家庭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第三,就家风层面而言,尝试采用积分管理制等制度化途径为家风的培育提供保障,让村民在比较、认可、学习中激发家风内生动力。此外,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扩大家风文化的传播范围。

培育激发保护村民执行村规民约的积极性

问题四:村规民约来源于乡村居民在共同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成为乡村居民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有效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

文军:村规民约根植于乡土文化,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需求基础上产生,承载着广泛的村民意志,具有特定的约束作用。

村庄和谐稳定是乡村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体现,而制定村规民约,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秩序规范,能够有效促进纠纷解决,维护村庄和谐稳定。村规民约还能够引领道德风尚,营造积极进取、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科学提炼村规民约内容。村规民约的制定既要符合法律规定,体现程序正当性,又需要立足乡村实际,让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决策,获得广泛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度。通过组织推动、党员带头等方式,不断深化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村规民约的执行力。

第三,完善村规民约监督机制。加强村民培训教育,提高遵规守约的思想认识,通过监督奖惩,调动其主动性,形成互相监督、共同促进的浓厚氛围。

毛丹:与法律法规相比,村规民约是一种“软约束”。要注意研究、探索它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村级范围内的功能。

一方面,可以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着重就村民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出现的典型小矛盾小纠纷,运用非法律诉讼的方式进行是非判断、调解解决。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村民行为向良好社会规范趋近,发掘和用好乡村资源特别是集体资源,制定适当的奖励办法。

目前,村规民约在农村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符合村庄及村民实际需要的村规民约应该做到“一村一特色”。要强化实操性,充分运用积分制、群众履约评议会等,让大家一起公平议定村民行为是非,培育、激发和保护村民自觉执行村规民约的积极性,使关心和遵守村规民约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和风尚。

陈文江:随着现代乡村社会治理的深入发展,村规民约日益发展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村规民约之所以能够产生一定的约束力,来源于广大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共同愿望,是全体居民协商共治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机制在于乡村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向心力和凝聚力,它的社会效果来源于每一位村民的归属感。

作为乡村的社会结构系统,乡村社会组织、乡村文化的作用力和乡村居民的舆论监督是保证村规民约产生积极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乡规民约的制定必须保证符合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必须适应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必须符合广大村民的意愿。要做到这几点,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村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够有效参与,充分协商确定文本,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公布实施。

陈荣卓:村规民约在形塑价值观、规范日常行为、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共秩序、保障群众权益、引导民风民俗和提升自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制定时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体现意愿。村规民约既然是村民自我约束的一种社会规范,那么在制定时要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让村民全过程参与。村规民约管什么、怎么管,违反了怎么惩戒、守约的如何褒奖,要由村民说了算,使村规民约真正回应村庄的治理需求,获得村民普遍的心理认同和情感支持,进而上升为村民的行动自觉。

其次,在内容上要合法合规,不得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有些地方针对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通过民主程序,将人情酒宴操办规则等移风易俗事项写入了村规民约。因为瞄准了群众的痛点,推行起来便很受村民拥护。

最后,在执行上要发挥好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尤其是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和违规违约的处置,强化村规民约的有效遵守和落实。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