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小村大事——优秀村支书的乡村振兴故事

时间:2023-02-24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翟 倩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体球网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本报记者连线采访多位获得“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村党组织书记,聆听他们的乡村振兴故事,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甩开膀子干出样子给大家瞧瞧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没多久,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登州街道三里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晓东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满满6页的学习笔记,还用红笔勾画了重点。

“中央一号文件,句句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郑晓东告诉记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对此,郑晓东深有感触。

“前些年,三里沟村‘支部软’,连党员活动室、村务公开栏都没有。党员大会大家没参与热情,能推就推。这样的村庄怎么发展得起来?”想起以前的日子,郑晓东吐槽。他觉得,推动村庄发展,第一要务是提升村庄凝聚力,抓手就是基层党建,抓班子带队伍,建强组织筑堡垒。

在郑晓东的带领下,村里研究制定了《三里沟村“两委”工作制度》,明确村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带头工作两个“带头”。

从那时起,郑晓东坚持带头学,记了厚厚的40多本笔记,逐字逐句摘抄相关文件,撰写心得体会,并通过村“两委”会议、党员会议发言和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分享交流。

渐渐地,在思考、分享、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村内党员的党性更强了,思想更成熟了,对村里的事更关心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了。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制度,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在落实。”郑晓东介绍说,村内每名党员负责联系3—5户群众,每月至少上门走访一次,了解掌握群众的诉求,帮着群众干点力所能及的活。

“入户走访密切了干群关系,让村民切实感受到党员在身边、党员在为民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探索村干部入户走访常态化路径。”郑晓东告诉记者。

党员队伍建强了,如何让村民满意提上了日程。“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想要改变民心涣散的局面,就得干出点样子给群众瞧瞧。”郑晓东说。

村民有啥需求?通过挨家挨户走访问需,村党支部收集了123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反映最集中的就是村容村貌差。经过集中讨论,清障拆违、道路硬化、绿化亮化“三步走”的整治方案得以形成。村里大喇叭一喊,村民纷纷赶往工地,清理垃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

“现在的三里沟,出门就像逛公园,我们就住在公园里。”村委会副主任姜立生说,这也符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精神。

这几年,郑晓东和村“两委”反复思考,村庄要长远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产业,有集体收入的“源头活水”。

在成立专业合作社建大棚种植草莓、西红柿等的基础上,三里沟村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注册了“古槐”商标,设计了包装礼盒,给农产品穿上“新装”。此外,还建立了民俗展览馆,举办了乡村文化节。

“如今,村里水果供给酸奶厂,果蔬、馒头供给农家乐,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郑晓东介绍说,下一步,将根据中央一号文件中“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的要求,将村内的闲置民居改造为民宿,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撑,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

春风渐暖,虽然村内的千年古槐还未发芽,但蔬菜大棚里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郑晓东蹲下身来,查看一颗颗红透的草莓、托起一个个新鲜的西红柿。他觉得,这些大棚就是三里沟村“两委”带领村民们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最佳奋斗场。

“作为村庄发展的‘领头雁’,我要进一步提高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摔打锤炼,坚决不能做‘躺平者、佛系人’。”郑晓东说,他要拿出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做勤于实干的“奋进人”、忠诚担当的“本分人”、严守纪律的“规矩人”、干事创业的“带头人”,还要做为民服务的“贴人心”。

这几天,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后,郑晓东对村里的发展也有了明确思路:准备把村边撂荒的部分土地平整出来,并安装灌溉设施,走小而精的现代农业路子。同时,为大棚里的草莓、西红柿等农产品打造相应的品牌,提高附加值。

在千年古槐的见证下,三里沟村“两委”干部们步履匆匆,全力抓实产业、提升村容村貌,带领村民绘就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画卷。

“跑跑书记”跑出村民的好日子


走进湖北省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一条彩色柏油路穿梭在山坡河流边、柚园田野中和猪舍民居旁,好似一条彩带将全村家家户户串联在一起。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山美水美的新农村在2005年以前,却是个出行无路、生产无序、生活无依、发展无望的“四无”村。全村1000多村民中有500多人常年远赴他乡,谋求生计。

18年间,彭家沟村的巨变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焦宪的付出与努力。村民们都亲切地称这个精干、爽朗的土家族汉子为“跑跑书记”。

与记者连线时,焦宪对“跑跑书记”这个名号很有感触:“2005年,我刚任村支书时,村里基础设施条件特别差,村民们给我取这个外号原本有调侃的意思,估计是觉得我撑不住,干不了多久就要逃跑。”听到村民这样叫他,焦宪很心酸。但这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千方百计把村庄变美、让村民增收。

“让村民服,就得先让他富。”这是焦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此,焦宪深以为然,认为要找到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路径,才能真正让村民致富。

唐崖镇,曾名尖山乡,素有“湖北仔猪第一乡”的美誉,养猪是当地村民传统的生计手段,“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俗语人尽皆知。焦宪调研后发现,黑猪肉质细腻、口感好,很有市场前景。于是,从2009年开始,他便动员村民养殖黑猪,特别是发动村里的党员带头养殖。

彭家沟村党支部纪检委员王川是最早投身黑猪养殖产业的一员,当他家的黑猪以每斤高出白猪3元的价钱卖出后,村里大部分群众动心了。

村民官辉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村“两委”多次邀请他回乡创业,但他对此并不买账:“一是觉得养猪没出息,又脏又臭。二是不了解行情,不知道到底赚不赚得了钱。”

2016年,看到同村村民养猪赚到钱后,官辉决定回乡试试看,没想到这一试,就尝到了甜头。去年,官辉养了500头猪,年收入超过200万元,一跃成为当地的养猪大户。

如今的彭家沟村,像官辉这样的养猪大户共有41户,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20万元以上。

产业规模上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老式猪圈是明沟,粪便冲不下去,村里环境脏乱臭,怎么解决?是放弃刚刚找到的产业发展之路,还是协调各方资源寻求解决之路?焦宪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一方面,他寻求资源,成功促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党支部与彭家沟村党支部结对,为猪舍改造设计了最优方案。另一方面,他推广种植“唐崖白柚”来消耗猪粪。“彭家沟土壤气候适合种植果树,而且白柚肥力吸收好,上了农家肥后,颜色鲜亮、汁多肉甜。”焦宪说。

通过几年试种,柚子挂果了,丰产又好吃,白柚逐渐成了村里的第二大产业。

“白柚树形高大,我们准备引导村民将柚子树修剪成不同形状,吸引游客前来游玩、采摘。”焦宪表示,这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要求的举措之一。

从此,彭家沟村形成了“猪—沼—果”养殖、种植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定位。全村年出栏生猪2.5万头,种植白柚2500亩、黄桃200亩,不仅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元,而且村里产值达到1.5亿元。

“为老百姓找到稳定增收路径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这些产品销售出去,让老百姓赚到钱是第二步。”为此,村里成立了“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模式的专业合作社,帮村民把产品变成商品,富足了钱袋子。

如今,村民们依旧喊他“跑跑书记”,只是这个“跑”不再是逃跑的“跑”,而是奔跑的“跑”——跑产业、跑市场、跑生态,跑出“亿元村”,跑出老百姓的好日子。

焦宪表示,对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等内容都很关注。下一步,将稳固优化当家产业、巩固改良基础设施、净化美化村容村貌、健全农旅功能,让村庄变景区、让田园变公园、让产品变商品,最终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梦里水乡新气象


江西省浮梁县东南方向的王港乡港口村嵌入东河臂弯,昔日是承接水路运输的中转“码头”。早春,在鲜花绿树的掩映下,村口处“梦里水乡”的形象墙给这里增添了几许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几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丽玲正忙着和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是咱们村之前一直在做的,以后也要继续做下去。”王丽玲说。

宜居,就是住得舒服。前些年,港口村闲置老宅院不少,破旧不堪,牛棚、猪圈、旱厕异味严重,路上污水横流,根本谈不上宜居。“但是你再看看现在,村里不但进行了厕所改造,还铺上了干净平整的沥青路,环境好太多了。”村民们打开了话匣子。

王丽玲告诉记者:“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例,我们村推进了700平方米的生态污水池建设,路上污水横流的情况早已不见踪影。”

在王丽玲看来,村里的老旧宅院规划不合理,堵塞了村庄发展的“大动脉”,也影响了村庄形象。为此,以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港口村号召村民打开院墙,让出发展空间。

面对部分村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港口村成立以老党员、乡贤为主要力量的理事会,带头拆除附属房和自家围墙,打通了村内主要道路,并连接景瑶公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说起村里的农产品,王丽玲化身“推销员”强力推荐:“我们村土质好,葡萄、覆盆子、桑葚等水果的品质极佳,种植的水稻、蔬菜都是有机产品,很受欢迎。”

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通销路,港口村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优质果蔬种植。同时,开办特产超市,向四方来客销售村内的瓜果、蔬菜、禽蛋等产品,实现了“农超对接”。

去年,村里引进了梦里水乡农旅公司,流转了河滩、河坝等区域,打造户外野餐露营地,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搞起来,高峰期人流如织,村里的农产品不愁卖,村民脸上笑开了花。”王丽玲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里的硬件设施改善后,吸引了不少村民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力量。

在外务工近30年的程文明从村庄发展中看到了创业的机遇,和黄玉平等同伴一起返乡,下大力气把荒滩打造成为游客们打卡游玩的网红沙滩。

“在家门口闯出一片天地!”程文明介绍,开办网红沙滩并招聘部分村民在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助力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在王丽玲看来,港口村正变得越来越宜业。村里创立云水间旅游发展公司后,统筹发展旅游事业,乡亲们不出村就可以找到工作的机会。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还开起农家乐,搭上了乡村旅游的便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村民王思源便是其中之一,自从开了“思源农家菜”后,日子更充实了,成天忙着进货、挑选食材、炒菜做饭。忙是忙了些,可随之而来的“腰包鼓鼓”让他乐在其中。

“目前,村里有5家农家乐、14家沙滩店铺。”王丽玲介绍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发展乡村旅游,并要求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接下来,港口村将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与村民合作进一步改建、扩建民宿,提高接纳能力。通过民宿提质升级,让游客有更好的居住体验,愿意从半天游变为两天游、多天游,使乡村旅游体验更加深入。同时,让乡亲们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住得舒心、干得顺心、过得安心。

议事协商回应群众诉求


“今天的议题是垃圾分类,请大家畅所欲言。”

“建议加强垃圾分类的科普宣传,比如在科教片区建立一个垃圾分类体验馆。”

“可以利用垃圾分类智能化手段提升群众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

在浙江省慈溪市白沙路街道西华头村,凡事大家坐在一起议一议,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利群的治村法宝。

前不久,孙利群和村干部共同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看到“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这句话后,精神一振。“这是咱们村一直在做的,今后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孙利群说。

2010年,孙利群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时,西华头村还是个“负债村”。“既然村民们选了我,那我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孙利群这样想也这样做。13年后的今天,西华头村早已成为活力满满的新农村。

慈溪市森林公园、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两大重点项目在2013年和2016年先后落在了西华头村。面对全村1000亩土地的流转以及300多户民房的拆迁、近1000亩土地的征用,孙利群敢拼敢干,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最终提前一个月就实现了征迁清零,极大地提高了后续项目推进的效率。

“重点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得益于老百姓的支持。但凡一户人家心里有疙瘩,就会拖延整个项目的进度。从我的经验来看,功夫要下在平时,要真心实意地回应每户老百姓的诉求,才能在关键时刻一呼百应、事半功倍。”孙利群说。

如何才能有效回应群众诉求?通过十来年的工作总结,孙利群带领村“两委”创立了议事协商“四类六步”工作法,即以村级组织建设、社会经济发展、民生事业建设、村级事务管理四类内容为主体,通过“征询社情民意、确定协商议题、组织民主协商、明确协商结果、开展公示公开、进行监督反馈”六个步骤对议事协商进行规范化设置,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随着大学城项目的落地,“四类六步”工作法进一步提质升级——“新老社员议事会”成立:一方面团结西华头村经济合作社“老社员”;另一方面凝聚新居民、高校师生、乡贤等“新社员”。大家共同参与议事协商,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文章开头提出建设垃圾分类体验馆的就是一位“新社员”。如今,走进体验馆,不但可以看到宁大科院的同学们绘制的西华头村貌图,还能欣赏到垃圾变废为宝的创意展品。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宁大科院的学生还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与西华头村共同策划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服务活动。“这些‘新社员’的加入,激发了我们村的年轻活力,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也让村民们看到了议事协商的好处。”孙利群说。

重大项目要议,贴近民生的“小事”更要议。

2021年,西华头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因征迁需要重建,选址成为大家的焦点:“老社员”认为应在原南部区块重建,“新社员”认为应靠近北部临近环创中心的地方建设。

“我们讨论了不下十次,先是由村议事协商小组召开会议讨论,分东南西北四个网格片区征询村民意见。最终确定了村里交通方便且离老年群体比较近的宁大科院南门对面,满足了周边群众‘20分钟医疗服务圈’的需求。”孙利群说,“之后,我们又召开议事协商会,讨论人员管理、培训、药品配备以及医疗器械的采购等问题。最终,2022年7月,村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3年来,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西桥头南延道路工程、美丽庭院特色带建设……一个个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项目就在一次次的议事协商中得到一一解决。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对涉及百姓利益的关键小事,我们更要放在心上。”孙利群说。在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的同时,西华头村将关键小事向下疏通解决,健全村民代表联席村民小组制度,组织动员村民参与落实议事协商事项,协调化解矛盾纠纷70余件。

“现在,逢年过节,村里都会给困难户、大病户送去慈善慰问金,到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家里打扫卫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心声,为他们做实事、送温暖。”孙利群将助老扶困、倾听诉求作为西华头村村干部的一项工作规矩,带头执行。

孙利群说,中央一号文件在村庄规划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作出细化部署。未来,要持续推进议事协商,努力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并推广“新老社员议事会”协商品牌;以数字赋能让村落更具活力,不断发挥新老社员的主人翁精神,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共富共美。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