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晶晶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是缅怀逝者、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做好今年清明祭扫安全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对于民政部门来说是一场大考。临近清明,记者与部分基层民政部门连线,了解到各地拿出务实举措,落实落细民政部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确保群众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
筑牢安全祭扫屏障 打造平安清明
关闭骨灰堂室内祭扫;暂停组织开展集中祭扫、骨灰撒海等集体性活动;严格落实祭扫场所清洁消毒、健康码和行程卡联动核查、测温、保持1米安全距离等疫情防控要求……
针对人员流动增多、疫情输入风险增大,浙江省舟山市暂停多数祭扫活动,严密实施现场管控,提升机构自身防护,开展全面多频次宣传等疫情防控措施,确保服务对象生命安全、身体健康。
据舟山市民政局社会事务与区划地名处处长钱幼芬介绍,今年清明,除对去年以来入葬新墓实行预约祭扫外,全市所有殡葬服务场所暂停现场祭扫,开通免费网络祭扫服务;对新墓祭扫开通微信预约,实行“先预约、后祭扫”,减少风险。经初步测算,清明节期间参加祭扫人员较去年减少85%。
舟山市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在强化安全意识、提升自身防护能力、提供暖心服务上下功夫。全市殡葬服务机构坚持“人物同防”,制定完善工作方案预案,提前储备充足防疫物资,加强员工健康管理,确保疫苗应接尽接,全市3300多名参与现场服务工作人员在4月15日前每两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并提前推出代为祭扫、云祭扫、“天堂邮箱”等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方便群众缅怀先人。
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坚决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要求。湖北省荆门市坚持市、县、乡三级联动,按照“一地一指挥部(专班)”“一公墓一疫情防控方案+线路保障方案”,周密部署、细化安排,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市(区)直部门分级负责,民政部门居中协调、指挥调度,联合宣传、公安、城管、交通、卫健、应急等部门,做好文明祭扫宣传、秩序维护、交通保障、环境保洁、医疗急救、应急处置等工作,形成合力。业务单位守土负责,公墓、殡仪馆、陵园(纪念馆)制定祭扫服务实施方案和各专项工作守则,确保疫情防控、森林防火、交通疏导、禁鞭禁塑等重难点工作“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如何确保清明安全祭扫举措落到实处?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由区民政局牵头组成5个工作组,对殡仪馆、各公墓园区开展安全工作暗查暗访。
翻阅每日巡查墓区登记台账,仔细查看隐患排查时间、排查人、具体隐患、整改措施等内容,实地查看整改情况;检查值班值守情况;检查重要路段(重点路口)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卡点设置及开展工作情况。每到一处,工作组人员都将督导检查与整改落实相结合,确保隐患问题排查、整改、销号闭环管理。目前,前期暗查暗访发现的16个问题已整改完毕。
“排查到位、督导到位、整改到位,才能最大限度保障清明祭扫安全有序。”七星关区民政局局长司静频表示。
暖心祭扫服务 给予群众慰藉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暂停现场祭扫服务。各地积极探索新的祭扫方式,提供暖心服务,满足群众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需求。
擦拭墓碑、摆放鲜花、朗诵祭文、洒水致礼,整个祭扫过程简约肃穆。收到山东省潍坊市灵山公墓工作人员发来的“代客祭扫”视频,委托人王先生弥补了不能到现场祭扫的遗憾。
“我们尊重群众追思先人的情感表达,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坚决摒弃一禁了之的一刀切做法,立足群众需求,探索新的祭扫方式,做实做细祭扫服务。”潍坊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耿永胜介绍,清明节期间,市民政局指导有条件的公墓、骨灰堂、纪念堂等,提供“代客祭扫”、集体祭扫等服务。殡葬服务机构还将通过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殡葬服务。
潍坊市完善网络祭扫平台,群众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祭奠亲人、祭奠烈士。截至3月29日,平台点击量达131.6万人次。家住潍坊市潍城区北关街道清平社区的杨爱群女士因疫情无法去现场祭扫,试着打开链接体验了一次网络祭扫。通过献花、敬香、留言等方式进行虚拟祭扫,她心理上得到了慰藉。杨爱群表示,祭扫贵在心意,不去现场祭扫,也能很好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在江苏省太仓市,群众只要登录“苏周到”APP、“苏州民政”“太仓民政”微信公众号、“苏城云祭扫”公益信息平台,在手机上看到墓碑实景,就可以通过献花、敬香、留言等方式进行虚拟祭扫,实现足不出户、安全祭扫。
设置在太仓市娄东街道湖川堂殡仪服务中心骨灰堂入口处的“天堂信箱”,收集了数百位群众书写的寄语卡片,每张卡片都写满了对逝去亲人真挚的思念。
“我们要求各殡葬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为逝者家属做好祭扫服务,以细致周到的专业服务,给无法到现场祭扫的群众带来心理慰藉,助力疫情防控。”太仓市民政局副局长董志军说。
宣传引导 让文明殡葬落地生根
临近清明,在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大洼社区司山村民组农民公墓,前来焚香烧纸的群众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祭扫和家庭追思。
“一到上坟时,纸灰满天飞,碰到下雨天,身上沾满泥。受传统观念影响,村里建大坟、立高碑现象多。”回忆之前的丧葬礼俗,司山村民组村民程正水感受很深。
2011年,司山村民组通过动员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在距离村庄近1公里的荒坡上建设了这座公墓。公墓按照园林化建设要求,四周全部栽种花卉苗木。公墓既尊重群众的风俗,又坚持统一管理,达到了节约土地、美化村容、减少火灾、提升文明的效果。
怀宁县还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对逝者实行花葬、树葬、草坪葬、江葬的,县和乡镇分别给予5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鼓励引导群众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怀宁县民政局局长刘芳说:“我们将多措并举,让‘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生态安葬理念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
“烟火味”越来越淡,“生态味”越来越浓,各地的清明节更加“清明”。多地发布文明殡葬倡议书,弘扬厚养薄葬、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文明低碳祭扫,推动丧葬礼俗改革,革除丧葬陋俗,保护青山绿水。
围绕“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云南省民政厅指导下,省殡葬协会联合有关公司制作以“文明祭扫,让清明更‘清明’”为主题的MG动画,倡导群众做文明祭扫的践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守护绿色清明。贵州省通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推行错峰祭扫、互联网祭扫等,引导群众自觉减少燃烧香蜡纸烛、燃放烟花爆竹等传统祭扫方式,积极营造文明低碳祭扫氛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