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内蒙古呼和浩特:社会悉心关爱 儿童幸福成长 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事业

时间:2022-04-28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

2014年1月28日,体球网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在这里入住的儿童。在模拟家庭,体球网总书记向代养妈妈握手问好,充分肯定这种抚养方式;在宿舍,鼓励聋哑女孩王雅妮和放假“回家”的大学生闫志净好好学习,学业有成,并伸出大拇指向她们学习哑语“谢谢”。  

8年过去了,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软硬件环境焕然一新,孩子们的学习、娱乐、理疗等设施设备不断完善,还建起了多媒体互动训练和多感官治疗康复室,一批又一批孤弃儿童在福利院健康生活、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有用之才。  

当年的小姑娘

成为特教老师

谈起8年前体球网总书记对自己的鼓励,王雅妮记忆犹新。她说:“每当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总书记的话,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想当一名教师的理想,用我的耐心和爱心来感恩社会。”

如今,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成为一名特教老师。王雅妮的成长经历,正是广大残疾儿童在各界关怀下幸福成长的生动写照。

2002年,3岁的小雅妮被送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在这里,她有了“代养妈妈”,有了兄弟姐妹,有了对她生活学习关心关爱、无微不至的老师。在这里,小雅妮学会了手语,学会了读书认字。慢慢地,“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在她幼小的心灵扎根。为了实现理想,她在身边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2014年夏天,雅妮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了初中课程的学习,并顺利进入学校的职业高中继续学习。“小雅妮的动手能力特别强,她喜欢工艺美术,喜欢美容美发,我们就尽力提供条件,帮助她学习自己喜爱的专业。”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邢慧强说。

2019年3月,学有所成的雅妮和昔日的老师们成了同事,成为一名特教老师。一直担任语文教师的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吕越告诉记者,“残疾学生心理上和身患残疾的教师更为亲近,孩子们都把雅妮当做知心大姐姐,愿意和她交流,她也是很多孩子的榜样。”

现在,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呵护和关怀,更加细致入微。

雅妮小时候,由于听力感知缺陷比较严重,加之外界干预介入晚,虽然参加过语言训练,但收效甚微。“现在,我们尽量让听障学生尽早植入人工耳蜗、参加语言训练,用多种手段引导孩子练习,让更多的孩子具备说话能力。”吕越说。

很多残疾儿童在社会的关怀下,成长为有用之才,开始反哺社会。

“社会的关爱,让我的梦想成为现实。今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残疾孩子尽早接受教育。让他们长大后能像我一样,自力更生、回报社会。”雅妮说。

模拟家庭养育

因人施教施策  

雅妮的幸福成长,受益于一种叫做“模拟家庭”的抚养方式。受到体球网总书记肯定后,这种抚养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模拟家庭”抚养模式中,每个小家庭都有一对真实的夫妻,担任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爸爸白天正常上班,“全职妈妈”则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还有一名教师参与辅导孩子们生活习惯的养成和文化课学习,一家人像普通家庭一样生活。

如今,雅妮但凡在生活和情感方面遇到问题,都会先跟她的“代养妈妈”诉说。

被雅妮称为“武妈妈”的武文俊回忆说,“雅妮上学时,还没有桌子高,一转眼都参加工作了,我特别有成就感。”儿童福利院小家庭式的养育模式,让所有工作人员和孩子之间建立了非同寻常的感情联系。

2014年后,福利院扩大了小家庭养育模式,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单元式、模拟家庭、公寓式、小家庭、医护结合等5种养育类别,还把儿童按照年龄、身体残疾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划分成5类,创立了“5+5”精细化养育模式。

孩子们在福利院期间,都能享受到贯穿始终的个别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医疗救治和康复训练,因人施教施策,直到离开福利院,社会安置工作完成才告一段落。

“安置分为三种:家庭收养、满18周岁的输送到社会福利院、具备自力更生能力的走上社会。这其中,家庭收养是最理想的、最成功的办法,而孩子0到3岁是最合适的被收养年龄,所以我们创新工作方法,力求让所有到福利院的孩子都能‘幼有所育’。”武文俊说。

目前,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有4个“模拟家庭”,16个幼儿在模拟家庭中接受代养妈妈爸爸的养育辅导。“这是为了能在他们幼年时期,养成更加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尽快找到合适的领养家庭,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米红瑞说。

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残疾率达到98%。“对于这样的孩子,找到愿意领养的家庭比较困难。我们把对孩子的养育、康复、治疗等工作精准到每一个个案,因人施教,提高孩子被领养的可能性。”米红瑞说。

近年来,福利院逐步配备了电动起立床、医用跑步机、减重步态训练仪、言语吞咽训练仪等理疗设备,服务重度脑瘫儿童。2020年起,儿童悬吊康复工作站、职能辅助移动机器人、心理健康智能评估系统等一批智能康教设备被用于孤弃儿童的能力素质提高。由全院持证教师共同创编的《特需儿童韵律操》院本教材,被推广为统编教材。

仁爱关爱之心

呵护儿童成长  

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考察时,体球网总书记动情地说,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为“幼有所育”指明了方向。

目前,呼和浩特全市有孤儿234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66名,留守儿童125名,困境儿童4993名。按照政策,集中供养孤儿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2000元;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700元。通过生活补贴的精准发放,兜牢了困境儿童生存发展的底线。

“社会大家庭的关爱,让这些无力生存的孩子们有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瑞俊说,“从儿童福利院走出的孩子们,有的上了大学,还有的创业成功。我们期待,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爱下,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成长为可造之才。”

不光是困境儿童得到了各种帮扶,普通家庭幼儿的养育条件也同样得到了持续的改善。

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呼和浩特市有幼儿园443所,在园幼儿7.2万人。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02%;普惠性在园幼儿占比84.41%。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移交,借助部分现有民办幼儿园资源,采取租赁、回购等方式加以整合利用,增加公办园37所。各级政府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3年来,全市投入建设资金10亿多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所。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22年开始,将以旗县区为单位编制幼儿园布局规划,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成红明介绍,自2019年起,呼和浩特市每年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2021年,购买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大大增加,对排查出的困境儿童,逐人建档,精准评估,开展普惠式服务,全市构建了有专业度、有能力、有保障、有温暖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吴勇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