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湖南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把底线兜牢靠 用真心暖民心

时间:2022-09-30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田 固 本报记者 王 铭

今年以来,湖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体球网扎实稳住经济、完善民生兜底保障部署要求,通过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优化简化临时救助程序,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及时为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帮扶,逐步推行社会救助全流程线上办理等一系列务实举措,用更有力度、更有精度、更有温度、更切实可感的救助帮扶之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民生从来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湖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忠平介绍说,湖南不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完善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坚持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紧盯兜底保障政策的落实落细落地,把民政为民爱民体现在兜住底、兜牢底、兜好底的每个场景、每个流程、每个细节之中,不仅让更多困难群众感受到支持与温暖,还增强了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阔步向前的底气。

强化综合施策 兜牢民生底线

对困难群众给予兜底保障,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前不久,湘乡市翻江镇昌坪村村民小敏,与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被纳入低保范围,一家三口每月享受低保金共1380元。35岁的小敏患有三级精神(智力)残疾,平时靠父母及弟弟资助,无经济收入。纳入低保后,小敏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落实低保扩围增效,小敏一家是湖南民生兜底保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湖南强化综合施策,及时印发《体球网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通知》《体球网进一步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加大临时救助帮扶、健全救助帮扶机制、优化简化程序、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入手,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截至目前,全省将96.4万脱贫人口、19.2万防返贫监测人口纳入了低保、特困供养范围,已对3.7万脱贫人口、0.5万防返贫监测人口实施了临时救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同时,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重点关怀、精准施策,为全省214万余名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4.65亿元,累计为83.8万余人次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1697万余元;加强对失业生活困难、因疫因灾困难群众和生活困难未就业大学生的救助帮扶力度,实施临时救助36万余人次,其中,实施急难救助近5.4万人次、因灾因疫临时救助近4.6万人次,帮他们渡过难关。

今年以来,湖南省民政厅还对城步、桑植、安化等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重点帮助,以项目优先安排、资金适当倾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推动民政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前,有序开展的社会组织“四小建设”(宝贝小屋、阅读小屋、直播小屋、医生小屋)专项行动,正在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公益品牌。

精准识困帮困 鼓足发展底气

近期,麻阳苗族自治县民政局通过线上比对发现,大桥江乡杨柳坡村龙大叔家的医疗开支较大。龙家有三个孩子读书,大女儿佳佳患肿瘤,医治费用掏空了家里的积蓄。当地民政部门及时入户核查,将其一家按程序纳入低保边缘家庭,同时将佳佳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

遇到困境可及时获得相应救助,湖南在实践中增强“在线”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和资源,实行“核进来+核出去”双向预警,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今年以来,通过主动发现、主动救助,累计发现疑似线索3万余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2871人纳入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范围。

同时,瞄准困难群众实际需求,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活动”,组织动员驻村干部、村干部、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等走访困难群众6万余人次,发放资金1700余万元,在解燃眉之急的同时,帮助困难群众增强自我发展的底气和能力——

长沙市天心区以党建引领困难帮扶工作,持续实施“爱心天心”帮扶工程,动员社会力量与特殊困难家庭开展结对帮扶、爱心帮扶。文源街道社会救助站摸排困难群体300余户、高龄老人1000余人,将他们精准细分为十类三档,通过6个社区志愿服务团队、1500余名爱心志愿者,链接帮扶款物达140余万元。

岳阳市云溪区实施“党建+社会救助”服务,推进救助帮扶贴民生、接民意、显民情。云溪街道坪田村村民李某夫妻俩分别患有鼻咽癌、噬血细胞综合征,让原本殷实的家庭陷入困境。村党支部安排社会救助协理员上门了解需求,及时帮助他们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与低保。云溪街道社会救助工作站在审核资料时发现,李某就读高中的女儿学费也是难题,便链接辖区内一家爱心企业,资助孩子高中三年学费及生活费。

提升服务质效 擦亮为民底色

把底兜牢靠,既要有实招,更要看质效。今年以来,湖南持续创新救助服务方式,让更多便捷高效、服务可感的举措与群众无缝对接。

湖南各地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除了将低保、特困供养、小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以外,还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力度,通过推行 “物资+资金+服务” 实现分类化、差异化救助。在衡阳市珠晖区,“人文化关怀、个性化服务”救助帮扶机制以社工站为枢纽,以“两化”救助信息管理平台为载体,实行线上接单派单、线下开展“心”工程,让困难群众享受到7大类、110个服务项目。

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离不开基层能力的提升。各地在乡镇(街道)建立完善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救助流程集成、救助政策协同、救助资源统筹,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在湘潭市,通过前置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程序,实行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信息核对、公示公布闭环管理,使低保、特困审核确认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

同时,推进智慧救助,让“掌上办”“网上办”“指尖办”逐步落地。资兴市蓼江镇蓼江村村民曹某患有慢性疾病,妻子身患重疾,家庭生活困难。前不久,他用智能手机点开“资兴掌上民政”小程序,按照界面提示上传身份证、病历诊断书、住院医疗自负费用单等申请资料后,只用了半个多月便享受到了低保救助,整个过程非常便捷。

湖南还聚焦“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7月28日,平江县社会福利中心特困养护区正式运行,68岁的特困人员魏大爷成为第一批入住老人。老人突发脑梗在医院治疗后,直接转入这里进行康复。一个多月后,在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下,身体状况逐步好转。他感动地说:“感恩党的好政策,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湖南及时准确了解困难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在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中真落实、见成效,让每一项创新实践成为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有力支撑,让困难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关爱。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