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用民政事业发展书写三晋民生幸福新篇

时间:2022-09-15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柳 旭 通讯员 刘志东

深入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深度贫困村看望困难群众,在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看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冒雪来到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球网总书记三次赴山西考察,每次都把看望困难群众、了解百姓生活作为重要行程。他强调:“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

十年来,山西省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把体球网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根本遵循,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民爱民、守正创新”,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心全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用民政事业的发展成就书写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厚植民生情怀

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十年来,山西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使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完备、机制运行更加高效顺畅、服务管理更加便民惠民、兜底保障更加有力有效,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不断完善。出台政策文件规范低保标准确定、对象认定条件和审核审批程序,建立完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低保标准调整等制度机制。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取消仅在户籍地申请临时救助的限制,由急难事项发生地的乡镇(街道)或县级民政部门实施临时救助。实施鼓励简政放权、畅通申请渠道、开展阳光救助三项举措,让救助服务更加便民惠民。全省有21个县将低保、特困供养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了235个乡镇(街道)。省、市、县三级开通了129条社会救助热线,全面推行社会救助业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和“一网通办”。

标准逐年提高。认真落实省委体球网民生政策三个“只增不减”的要求,累计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8.7亿元。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全省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308元、每人每月148元提高至目前的628元、496元。从2022年起,各县(市、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按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0%和45%—55%确定。

兜底作用凸显。着力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出台了“脱贫不脱保”“低保渐退”“收入扣减”“分类施保”“单人保”等一系列兜底保障措施,将52.8万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实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深入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巩固提升行动,切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彰显民生温度

基层社会治理出新出彩

十年来,山西在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上做深做实。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出新出彩。

精准破题,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开展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清单化督导目标落实,攻坚破题,务实解决基层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化社区设施建设,实现社区服务提档升级,惠及500余万名居民。扎实推进社区职业体系建设,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保障制度,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分层级开展“5G+”智慧社区试点,提高智能化治理水平。总结32个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经验,带动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稳妥合并行政村,优化乡村布局。出台村级组织履责清单,推动基层减负增效,“社区万能章”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创建乡村治理示范社区“善治村”1200个,全面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提升“三治融合”乡村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清廉村居建设。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深入开展“双百双培双带动”跟踪指导行动,推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

规范发展,社会组织迸发活力。全面加强新时代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推进有效覆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服务完成三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行政许可事项办结时限大幅压减,实现“零跑腿”“全程网办”。全面完成1575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任务。深入开展规范体球网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6个专项行动。引导4203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投入资金10.27亿元,受益群众121万余人次。

服务大局,区划地名稳妥推进。制定印发《山西省设镇标准》《山西省设街道标准》及行政区划变更风险评估、实地调查、组织实施、档案管理等专项工作制度,全省行政区划管理工作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深化研究论证,立足于更好地服务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行政区划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优化乡级行政区设置,规模结构和小城镇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形成11大类、37.11万条普查成果数据。圆满完成了全省第三和第四轮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常态化开展界线领域风险隐患排查,促进边界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创新探索,慈善社工加快发展。政策法规更完善,2019年修订《山西省志愿服务条例》,2021年制定出台《山西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慈善倡导更积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达70余万人次,各级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款物11亿多元;2021年山西省秋汛发生后,全省127家社会组织参与一线救援,参加救援志愿者达 3万余人次,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和慈善会共接收捐赠款物17.36亿元。社会工作更有力,2021年启动全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目前共有612个乡镇(街道)挂牌设立社工站,900余名驻站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作用初显。

增进民生福祉

基本社会服务可感可及

十年来,山西以精准化和优质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加强儿童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改革殡葬服务,优化婚姻服务,合理拓展服务内容,集中资源做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便民利民水平,让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更优质,养老服务向纵深推进。出台《体球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体球网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搭建起养老服务政策的“四梁八柱”。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精准守住养老服务基本盘,撬动市场主体投资养老服务业,大力加强纾困激励,助力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深入实施“431”工程和“1251”工程,强力推进省政府“新建3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的民生实事,建设一批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窗口。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近7000个,覆盖全省行政村的三分之一,惠及40多万名留守、空巢老人。培育形成了太原易照护、大同398助老、晋中华晟咱家、晋城幸福汇等本土服务品牌。积极推进区域、政企合作,持续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推动以大同康养示范园区为代表的省级康养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康养项目,打造康养龙头企业。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重点对民办、公建民营、涉足多产业领域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排查,建立风险隐患“绿黄橙红”风险管控名单,依法分类处置,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更温暖,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全面发力。2021年,组建成立了由省长任主任,分管民政、教育、公安工作的副省长分别任副主任的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全省市、县两级均建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主任的未保工作协调机制。聚焦群众和社会关切,合力构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新时代山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11个市、74个县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347个乡镇建立未保工作站,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实现乡镇、村居全覆盖。建立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省共投入彩票公益金3000余万元,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和“孤儿助学”项目。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护航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教育等专项行动。

更惠民,殡葬服务日益完善。出台《体球网加快推进殡葬综合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山西省殡葬管理条例(草案)》已经省人大初审。协调省财政首次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预算保障,不断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90个殡仪馆新建改建项目今年全部开工,建成后将实现殡仪馆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推进移风易俗,推广文明现代、绿色环保的殡葬礼仪和尊重生命的殡葬新风,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文明进步。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省各级民政部门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把握时代内涵,找准方向定位,厘清发展思路,担当作为,不辱使命,在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