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小宇(化名)在父亲去世后与患病的母亲一起生活,被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我们每月至少到他家走访2—3次。”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大岗镇社会救助服务站负责人卢琦琪与同事一起入村走访,了解包括小宇家在内的困难群众近况与需求。
卢琦琪所在的大岗镇社会救助服务站,是广州市全面规范和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的一项举措。设在镇(街)的社会救助服务站与设在村(居)的社会救助服务点,就近为困难群众提供社会救助申办、信息核对、服务管理,广受社会好评。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提升社会救助效率,广州市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综合救助体系,深入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着力实现“精准、高效、智慧、温暖”救助,为民生兜底,为群众解忧。
健全机制实现精准救助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健全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完善救助工作机制,提高保障标准,综合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建立与低收入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财政保障能力等相挂钩的低保标准科学增长机制。2022年,全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196元,城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14元。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衔接,依托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护理服务;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就近分类安置到相关供养服务机构,确保其供养需求满足率达100%。
出台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政策和消费性减免补贴政策,将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5倍的家庭纳入救助保障范围。完善慈善救助机制,实施医疗、生活救助项目,今年1月—5月,共开展慈善救助1万余次,资助金额1224.28万元。
强化临时救助急难帮扶机制。将遭受意外事件、突发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纳入紧急型临时救助范围;将因医疗、教育等必需支出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支出型临时救助范围;逐步取消户籍地、居住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先行救助。强化动态预警及定期核查管理,今年4月起,每月对约6万名在册救助对象家庭的人口、房产、车辆等信息开展全覆盖动态核查。
同时,创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制定跨省核查工作规程,推动跨区域信息共享;拓展核对应用范围至7大部门18项救助福利工作。今年1月—5月,共完成核对4.03万起、7.27万人。
深化改革实现高效救助
近年来,广州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和易及性。
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制定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凝聚多方力量形成救助合力,共同推动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及时研究解决社会救助难点工作。
夯实基层救助服务有效供给。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全市充实配备基层经办人员430余人;在全市各镇(街)、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服务站186个、社会救助服务点2816个,并在各村(社区)指定社会救助协理员,强化主动发现、完善救助响应,以专业、温暖的服务实现高效精准救助。
健全完善转办转介衔接机制。建立“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机制,对暂不符合社会救助申请条件但生活确有困难,或经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及时转介慈善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帮扶。今年1月—5月,发放慈善救助金8.6万元。
推进社会救助审批管理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建立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设立社会救助专项应用共享目录,实现社会救助业务“一网通管”,全流程网上办理。实施社会救助领域“一证一书一清单”改革,实现救助事务“全省通办”和低保业务“全城通办”。
科技赋能实现智慧救助
广州市探索创新“物质+服务+技术”综合救助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智能的多元服务。
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报告处置”机制。推广应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积极开展“政策找人”。对已纳入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监测相关社会救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对暂不符合救助条件未纳入救助范围的低收入人口,重点监测是否符合相关救助条件,一旦发现符合救助条件,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探索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应用。研发并应用机动车辆价格智能评估模型,大幅节省救助申请人实物财产评估时间和成本。自2022年1月以来,已完成1586台车辆的智能评估,节约财政资金30余万元。
推进“互联网+救助”改革。建立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六张网系统”,汇聚政府救助、社会组织帮扶、社工扶助、志愿服务等千万条数据信息,构建困难群众“全息画像”,实现救助需求“瞬时达”、服务“指尖办”。全力打造“穗救易”服务品牌,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机制,采取“人工电访+AI电访”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生活困难。
“穗善穗美”实现温暖救助
近年来,广州市通过深化民生服务,让社会救助更暖心,也让城市变得“穗善穗美”。
深化“党建+社会救助”。着力抓好困难群众疫情防控和民生兜底保障,将“党建+社会救助”融入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中,引导党员主动参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开展民政系统“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2021年度累计发动1903名民政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3500余人。
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实施分类救助政策,对申请低收入家庭救助中的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分类扣减其家庭收入,降低救助门槛;对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在校学生、无子女老年人、大病患者按照低保标准的20%发放生活补助金;对低保等困难群众实施水、电、燃气等9项消费性减免及补贴。
实施能力提升行动。2020年出台提升低保及低收入困难群众就业能力三年行动计划,对有就业能力的低保及低收入困难家庭,由镇(街)统筹辖区资源,采用“一户一策”制定就业帮扶措施,通过心理辅导、技能提升、推荐就业等方式,帮扶就业创业,实现“造血式”发展。2021年,累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7884人次,成功推荐418名困难群众就业。
广州还连续9年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2021年,扶持了10余个困难群众服务项目。自2017年起,连续5年开展“仁医惠民·爱在羊城”困难群众免费义诊活动,为6500名特困老人、1200名低保及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了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