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健康是幸福之基。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岗位职责与担当。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本报邀请了四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者讲述自己的职业感悟,并向所有医务工作者送上真挚的祝福,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海利:做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医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学科,医务人员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 每当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王海利谈到自己的职业,心中充满力量。
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作为琉璃庙镇青石岭村的家庭医生,王海利始终坚持把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有效、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放在首位,为以老年人为主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让社区居民吃下“定心丸”,2021年被怀柔区人民政府评为“孝顺之星”。
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05年毕业参加工作后,王海利秉持一腔热忱,投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中。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医务人员具备更加全面的医疗服务技能,王海利深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单一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为拓展医疗服务范围,提高专业能力水平,他不断提升学习技能,拓宽专业领域知识,以提供全面、精准、高质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使命,为山区交通出行不便、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等具有迫切服务需求的重点人群提供上门服务。
坚守在医疗卫生服务基层的这十几年,王海利的身影不停穿梭在怀柔区各村卫生室、居民家之间,深入了解村级医疗卫生面临的困境、居民的健康需求,探索提升区域内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守候居民医疗健康。
69岁的孤寡老人刘大爷,外伤后因无人照料导致伤口溃烂感染,王海利主动提出为老人提供上门换药治疗服务,治疗期间还十分关注老人的生活饮食、肢体康复情况,为老人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老人逐步恢复健康。刘大爷见人就说:“要不是王医生对我的细心照顾,我不会好得这么快,太感谢他了!这个家庭医生制度真好,帮助我解决了实际问题。”
“互联网+”形成全新服务模式
伴随北京市医疗体制改革进程,医生诊疗系统、居民健康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保障系统等信息化软件逐步普及使用。居民健康管理、疾病诊疗服务、医疗费用结算等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王海利知道现代技术对于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琉璃庙镇位于怀柔山区,交通不便,“互联网+”诊疗更符合辖区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为此,他积极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山区的应用出谋划策,将网络计算机技术与社区医疗服务相融合,拓宽“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医疗费用报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方面的应用范围,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巡诊工作中居民应答低、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医务人员获得感低等现象,形成了“移动医院”“综合性远程诊疗”“送药上门”等全新服务模式,实现了居民医疗费用在家门口即时结报,有效缓解了居民在看病难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罗珊:用真心守护群众健康
北京市朝阳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罗珊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后先喝上几杯水再开始忙碌的一天。作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门诊负责人,她从8点开始就不停歇地为病人扎针灸、看门诊,早上是一天中唯一的喝水时间。
“我们看的不是病,是人”
“小神医,我来啦!”诊室外,病人们熟络地跟罗珊打招呼。罗珊笑道:“不是我神,您跟我唠叨几句,心病也就好了。”罗珊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很多病人和我认识十多年了,彼此非常熟悉。”罗珊一边扎针,一边听他们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烦心事,小小的诊室中充满了人情味。“任何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这样,我们看的不是病,是人。”罗珊说。
今年92岁的刘爷爷是位老军人,为人严谨,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病。十几年前,他胃不舒服,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了罗珊。经过多次的治疗,刘爷爷的病有了很大起色,和罗珊也成了忘年交。“我现在这个年龄还能动,脑子不迷糊,能吃能喝,罗医生有很大的功劳啊。”刘爷爷很欣慰自己选择了罗珊大夫。
像刘爷爷这样一直找罗珊看病的居民还有很多。渐渐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成为非常受欢迎的科室,设有中医骨伤特色门诊、中医儿科特色门诊、小儿脾胃病中心等特色诊疗科室。睡眠不好、胃不舒服、颈椎难受……这些看似很小的毛病,却是困扰居民的大事。在罗珊有针对性地调理下,很多居民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 真心加治疗,一定有效果”
罗珊的办公室里挂着很多面锦旗,基本上都是以“家”为单位赠送的。“每个病人后面都跟着一家子,组团来看病。”罗珊笑着说。口口相传的结果是罗珊的病人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亲密。
社区居民王阿姨因为颈椎病找罗珊扎针灸,提到自己心律失常,出现过长间歇。“长间歇非常危险,您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如果数据超过危险值,您就一定要去做手术。”在罗珊反复劝说下,王阿姨终于下决心做了手术。
“随着年头变长,我们之间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是朋友、家人。”罗珊说。患者们都有罗珊的微信和电话,他们把罗珊当作医生,更当作家人。除了日常咨询病情外,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会给罗珊打电话:“今天下雨了,你住到我家来吧,我家近。”
“家人们”见证着罗珊的成长和进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只要你付出真心,真心加治疗,一定有效果。”罗珊总结道。
徐一鸣:退役老兵再立新功
“我是党员,身体素质又好,让我去!”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市丰台区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徐一鸣主动请缨,前往隔离点工作。
梳理各项流程,建立各项制度,及时总结经验,通过点长交流会向其他点位同志介绍经验,为“一事一规范、一岗一规范”积极建言献策,作 为医护带队组长,徐一鸣圆满完成了为期30天的隔离点工作。
“任务完成回家时,我的孩子刚满9个月,把我当成了陌生人,看到我吓得哇哇直哭。”徐一鸣回忆说。
退役不褪色 勇于攻坚克难
徐一鸣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退役后在丰台区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科工作。
敢于争先,勇于攻坚克难,徐一鸣把部队中的优良作风带到了工作中。刚入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设备系统频繁发生故障,为保障门诊的正常运行,徐一鸣以院为家,及时梳理1中心和下属5个站设备及线路情况,对老化的设备及线路进行更换调试,使各系统平稳运行,确保辖区居民的日常就诊。
为了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问题,徐一鸣对中心各办公设备进行精细化管理,对维修频次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方便办公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维修成本。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徐一鸣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工作内容不同 入党初心不改
扎根基层多年,徐一鸣先后负责了垃圾分类、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结合实际情况,为方便辖区居民就诊、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徐一鸣改造无障碍设施10余处,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知识竞赛”“看桶护桶”“日常巡查”等多项活动,确保了垃圾分类工作扎实开展,切实提高了中心职工及辖区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
2020年,徐一鸣调至办公室工作,工作变了,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改善辖区居民就诊环境,倾听患者需求,及时协调解决居民困难,做好未诉先办,徐一鸣总是站在居民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有困难的问题,他建言献策,设置低位引导服务台,确保老年人在就诊过程中的便利性。
“作为一名退役士兵,和一名近十年党龄的党员,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党有指示,万难不辞,在部队保卫国家,回到地方守护居民健康,我很自豪能够继续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徐一鸣说。
范玉杰: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目标
从事医务管理工作多年,每年接件办件百余件……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北京市西城区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范玉杰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目标,用心用情,将患者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工作中,他态度积极,任劳任怨,对病人的诉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扬。
12字工作法成“制胜法宝”
“反应快”“嘴巴甜”“换位想”“勤联系”是范玉杰总结归纳出的12字办件工作法,这套工作法也是他干好这项工作的“制胜法宝”。
范玉杰介绍说,“反应快”是对需要进一步核实的诉求,在接件后迅速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回应,以速度赢得诉求人的满意;“嘴巴甜”是与来电人敞开心扉聊诉求,拉近彼此的距离;“换位想”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帮患者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勤联系”是加强与诉求人的联系,对于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诉求,及时告知进展情况,争取患者的理解与支持。
“一定要把患者的事办好,让他们少折腾。”这是范玉杰的口头禅。有一次,他接到了一个投诉电话,有患者来电反映社区站开药量少。起因是一名保姆帮助家里老年人购买10盒某口服液,考虑到该药物不在医保规定的慢病范围内,范玉杰建议她一次性少购买些。保姆回去后没有沟通到位,老人直接投诉了社区站。好心办好事,却被人误解,滋味很不好受。但是范玉杰没有懊恼,还主动联系老人,详细解释,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还帮他签约了家庭医生,以后通过电话就可联系医生为其提供诊断建议。这件事完美解决后,老人和范玉杰成了朋友。
真诚相待换来居民信赖
“你给群众几分,他们就回馈你几分,甚至更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面对诉求,范玉杰总是站在患者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并利用常年在基层工作积累的经验,谋策略、出点子,尽量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范玉杰在群众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他的真诚相待换来了诉求人的信赖。
办件无小事,事事总关情,现在范玉杰走在辖区里,隔着老远就有居民打招呼;家中有了急事难事,居民也总能第一时间找到他。在解决患者诉求工作中,范玉杰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日常工作紧密融合,坚持办好“接诉即办”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小事,始终把患者的需求抓在细上、干在手上、放在心上,力争解决好患者就医的操心事,从被动接听患者诉求变为主动向前,转“接诉即办”为“未诉先办”,提升辖区居民的就医体验。
(本版内容由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