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群众遇困时,民政就是“娘家人”
——山东德州深化低收入人口困难救助防返贫促共富

时间:2022-04-1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周 亮 通讯员 刘飞翔

清明假期,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油坊村,村级民政协理员赵永生来到董新梅家,送上防疫物资,并了解她丈夫身体近况和家庭困难。2021年7月,董新梅丈夫突患重病,2个月的医药费自付部分达27万余元。患病前,夫妻二人在外务工,两个孩子上小学,突如其来的医药费负担将这个普通家庭拉入困境泥潭。

就在董新梅绝望之时,赵永生找上门,告诉董新梅她家因医药费支出大幅超过收入被德州市大救助信息系统平台预警,他来核实情况、看看是否需要帮助。董新梅将这一天形容为“天降神兵”。“没想到政府时刻关注着我们!”董新梅说,2021年10月,她丈夫就拿到了第一笔低保金,医药费报销比例也提高了,还有大病救助;两个孩子的上学花销更是得到了减免和补助,“民政就像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娘家人’!”

如何在群众遇困时第一时间发现他们,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德州市自2018年以来始终围绕这一主题,针对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和特点,不断升级完善大救助体系,形成了政府力量高效组合与社会力量有效动员相结合的低收入人口困难救助新格局。

困难救助不应有“视野盲区”

“我们的困难救助不只面向民政服务对象,而是涵盖全市200万户605万人。”德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淑华说,如果只盯着民政服务对象,会有“视野盲区”。因此,德州市将所有户籍人口全部纳入大救助信息系统平台,一旦大数据研判后发现群众可能出现遇困情况,就会发出预警,“董新梅一家被发现、被救助也正是因为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主动发现、及时救助,防止群众遇困致贫返贫。”

自2018年以来,经过5个版本的迭代升级,目前,德州市大救助信息系统平台(以下简称系统平台)汇集了605万人涉及公安、人社、医保、住建、教育等22个部门的2100余万条数据。这些数据在系统平台内被逐项梳理,形成对居民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居住条件、资产情况的综合分析和准确描述,“相当于给每个家庭做了一户一档全息画像。”德州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万军解释道。

“画像”形成两个重要成果。一是居民家庭困难指数及排名。“这是系统平台基于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得到的。”赵万军介绍,像董新梅家这样支出陡增且远远超过收入的,大数据能及时识别发现并计算她家的困难指数,推送到居民家庭困难指数排名的靠前位置。二是建立了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库。系统平台首先把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建档立卡享受政策的脱贫户纳入低收入人口库,其次把困难指数排名前5%的居民家庭和通过云计算家庭收入低于2倍低保标准的居民家庭自动推送给村级民政协理员,经入户核实、经济核对和审核确认后,纳入低收入人口库。“目前,德州市低收入人口涉及21万余人,这部分人员是我们动态监测的重中之重。”赵万军说。

既顾全整体,又聚焦局部,2021年,德州市主动发现预警9905条,其中8896人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共有118.7万人次通过系统平台获得各类救助,发放资金3.98亿元。“在得到救助后,大数据会动态更新困难指数排名,始终保持最困难的群众在排名的最前面,不但使救助更有针对性、更精准,还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救助资源。”赵万军说。

向需求型发展型救助转变

3月中旬乍暖还寒,但德州市德城区天衢街道小东关社区低保对象、80岁的解有才老人心里暖暖的,因为他的“微心愿”实现了。在德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向低保对象征集“微心愿”时,解有才表示想要一床棉被应对春寒。统计后发现,有同样愿望的低保对象有200多人。经德城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沟通协调,山东格瑞德集团有限公司认领了这些心愿,采购200多床棉被送到低保对象家中。

像这样量身定制的需求型救助,是德州市低收入人口困难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微心愿’帮扶,政府部门打破了自身局限,汇聚起社会爱心力量,以‘物质+服务’的方式,更人性化地为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学业辅导、技术帮扶等专业服务。” 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焦焱介绍,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相关小程序已上线,低收入人口中有5126人提交了“微心愿”,社会力量认领实现4082个。

除了从“供给型”救助向“需求型”救助转变之外,德州市还探索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我们创建了以教育引导、劳动参与和社会联动为手段,以提高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的动力提升机制。”焦焱介绍,基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库,德州市对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实施开发式帮扶,“10万个公益性岗位正在开发推进中,2.8万名低收入人口已从中受益。”

四级体系实现救助“居家办”

困难群众散布在德州市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做到快速救助,光有技术手段还不够,必须有足够人力。目前,像赵永生这样的村级民政协理员,德州市有7584人。

武城县社会大救助中心主任李永超告诉记者,目前,德州市实现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助体系。“市级是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中心,11个县设立社会大救助中心,134个乡镇设社会大救助工作站,5338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民政协理员。”李永超介绍。得益于此,一支有力量的大救助队伍正活跃在德州城乡。群众遇困后不但可以通过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窗口申请救助,还会有赵永生这样的民政协理员上门协助办理救助。

“除了线下的四级人力保障,群众遇困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12345市民热线救助专席、‘德救助’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寻求救助,申请相关事项,零跑腿、远程申、居家办。”李永超说。

李淑华介绍,下一步,德州社会大救助将不断升级系统平台,将其打造成综合性基本社会服务平台,让群众遇困后的基本问题都能通过平台得到有效解决。“体球网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给我们继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引、注入了强大动力。”李淑华说,“我们将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好底。(文中困难群众姓名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4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