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3月16日,江苏省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发布《体球网全面强化全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6号)》,要求全面关闭全市公墓、骨灰堂等骨灰安放场所,暂停开展现场祭扫和骨灰安放,倡导广大市民通过网上祭扫、代为祭扫等方式寄托哀思。祭扫在心不在形,别样清明一样情,南京民政创新工作方法,通过云祭扫等方式,弥补市民不能现场祭扫的遗憾,及时传递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云祭扫”3.0 百万市民线上追思
清明节前,家住南京市江北新区的吴先生和家人,通过“宁思念”网上祭扫平台,足不出户为父母在线扫墓。“这个云祭扫平台很好,政府用心了。我们还要在清明节当天在网上为父母开个家庭追思会,写上几句心里话,上传些照片,跟父母讲一讲这些年我们家的发展变化。”吴先生说。
在“宁思念”网络祭扫平台上,市民们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话:“几分依恋,几许遗憾,您去了另一个世界,却把善良和淳朴留给了人间。”“但愿天国路不远,殷殷情深可倾听。”这些网络追思寄语,饱含着深情。
在线祭扫、线上免费建馆、家庭追思会……今年清明期间,考虑到扫墓人员聚集增加,可能致使疫情传播风险加大,南京市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等方式,大力推广“云祭扫”。
为推进移风易俗,南京殡葬管理处近日推出“宁思念”3.0版,优化用户页面,新增殡葬资讯、办事指南、业务查询等功能,市民在家就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网络祭扫。
据了解,自3月10日起,市民就可以通过“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殡葬96444”微信公众号进入“宁思念”平台,进行网上祭扫、网上预约、留言祈福。市民创建或登录相应功能页面后,可输入逝者信息,运用献花、点烛、寄语等形式进行在线祭扫。据南京殡葬管理处统计,“宁思念”平台上线以来,已有上百万市民进行了在线祭扫。
这两天,在江宁区工作的王先生轻点鼠标,为逝去的爷爷奶奶建起一座“网上纪念堂”,弥补无法赶回宁夏银川老家祭扫的遗憾。王先生还将“网上纪念堂”的链接发给亲友,相约清明一起在网上缅怀先人,寄托思念。
像王先生这样为去世的亲人建立“网上纪念堂”的还有很多。如在南京市雨花功德园“云祭扫”的市民,只需一台联网设备就可以随时上网调阅“云”系统里储存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免费建立自己的网络纪念馆。目前,该陵园网上纪念馆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200多万次。
“我们已建立数字化生命遗产库,通过数字化手段留住逝者的音容笑貌,这也成为雨花功德园生态葬的配套服务,方便市民实现生态安葬、绿色祭扫。”雨花功德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身后事“一键”办妥
一方面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另一方面做好服务保障。日前,溧水区一位丧事承办人拨打了溧水区政务服务热线。热线话务员询问了相关情况后,就填写提交逝者信息,殡葬公共服务线上平台自动将逝者信息推送至逝者遗体存放地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村)、街镇民政办、区民政局,启动办理程序。卫生院医师和社区网格员在平台上受领任务,第一时间上门开展死亡调查,此后派出所户籍警线上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
溧水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从逝者家属拨打电话,到收到业务办理完成的短信提示,只用了47分钟,比过去传统办理模式效率至少提升3倍。
据了解,溧水区殡葬公共服务平台由该区政务办协同区民政局、智慧办等单位共同开发建设。“亲人身后一件事”的办理流程涉及民政、公安、卫健、人社等多个部门,溧水区从平台流程入手,先优化流程达到简政,后确定统一办理窗口达到放权,最终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殡葬服务“一‘键’事”改革,为丧事办理提供了保障。
红白理事会引领新风尚
两年前,南京市村、涉农社区已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完成了备案。截至目前,共成立红白理事会682个。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南京市红白理事会引领新风尚。除了积极做好志愿服务,杜绝人员聚集,安抚丧户情绪外,还加强了殡葬改革宣传,在全村倡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工作。
比如在丧事办理上,提倡黑纱白花,节俭吊唁,节俭祭扫,节地生态安葬;取消丧事酬劳,提倡理事从廉;取消办长丧,提倡一天丧;取消吹鼓手,提倡放哀乐;取消摆宴席,提倡大锅菜。
此外,全市村、涉农社区还修订了村规民约,明确把移风易俗写入其中,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风。
“通过红白理事会的服务和村规民约的约束,现在老百姓办白事至少能节约上万元。”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树立文明新风,目前全市已有347个红白理事会制订了白事操办标准。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