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回望2021·湖北 奋发·奋进·奋斗绘就湖北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1-12-22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突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提升

着力补齐疫情防控短板

针对疫情大考下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短板问题,湖北省充分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把防控资源、力量向社区下沉,形成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整体合力,积极筑牢城乡社区疫情防控阵地。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完善。湖北省积极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居民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成立了2.39万个小区(网格)党支部、9.19万个楼栋党小组,实现了党组织的“末梢神经”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形成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强化区域共驻共建,组建街道“大工委”328个、社区“大党委”3580个,1.02万名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成员。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有效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力量,推动街道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群众转。

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文件,对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改革管理体制,明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宏观管理、街道党工委直接管理、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配合管理三个层面的职责。择优选聘人员,组织开展事业编制社区党组织书记专项招聘,将全省2898个城市社区纳入规范管理。把握“就业年龄段”“全日制”“专职”等基本条件,对社区工作者实行总量控制、员额管理,共核定员额42524名。规范进入渠道,建立社区工作者“岗在网格(小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机制,强化履职考核,把考核结果与等级晋升及绩效挂钩。

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常态化开展。湖北省全面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联系单位和下沉党员干部,赋予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干部下沉期间考核管理权限。全省有10.58万名党员干部担任楼栋党小组长(楼栋长),1.43万名党员干部担任小区业委会成员。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单位(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为群众办理实事3.77万件。出台《体球网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试行)》。全省共确定4522个牵头单位,组建8685支联系社区工作队、6478支应急突击队,帮助社区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社区疫情防控力度持续加大。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在省级层面成立防控救治专班社区防控小组,由省民政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省卫健委等部门参加;在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增设社区工作专班,明确社区防控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各地迅速响应,全省13个市(州)和103个县(市、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了社区工作专班,社区防控制度进一步健全,措施进一步完善,防控力度持续加大。

突出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

着力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

开启养老服务领域“关爱老人、享受美好生活”行动。全力实施“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工程,该工程被列入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领办的湖北“十大惠民、四项关爱”实事项目。截至年底,全省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实际完工并验收10820户,完成率108%。

突出示范引领,坚持高位推进。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亲自部署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定期掌握项目进度,深入基层实地察看街道、社区互助养老设施建设和居家适老化改造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反映。省政府分管领导共7次召集相关部门协调解决问题,研究推进措施。省民政厅主要负责同志坚持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抓好跟踪督办。各市、县坚持上下联动,政府主要领导对接,确保项目有具体落点、有推进力量。

突出质量效果,推进方法创新。各级民政部门聚焦民生需求,创新方法抓落实。武汉市、黄冈市等地根据特殊困难老人和家属需求,逐户量身定制方案,“一户一策”抓改造。咸宁市将居家适老化改造后续管理接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进行远程照护,探索软硬件协同提档升级的路子。黄冈市建立健全“党建+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发动老年协会、志愿者、留守妇女等参与和服务互助照料。

突出常态长效,探索长效机制。各地既立足眼前、把实事办好做实,又注重把“当前的事”和“长远的事”结合起来,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湖北省民政厅将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高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以及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等内容和指标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任务,列入湖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出台《武汉市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鄂州市出台《鄂州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和《鄂州市体球网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黄冈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黄冈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为加强养老服务提供法律支撑。

突出社会救助服务管理

着力推动社会救助更加便民惠民

2021年,湖北社会救助紧紧围绕统筹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服务管理能力,推动社会救助便民惠民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线”拓宽主动发现渠道。一是落实线下走访发现。明确省、市、县三级民政部门走访慰问、排忧解难等工作责任,将通过走访等方式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组织重要内容,全省上下联动走访困难群众15.95万人,及时纳入兜底保障3.73万人,解决政策问题3721个、个案问题1150个。二是实现线上动态监测预警。依托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成省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形成线下主动发现、线上信息共享的预警机制,为各地开展常态化帮扶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热线服务实现全时全域覆盖。实现“12345”热线受理社会救助求助、政策咨询、投诉等业务市州全覆盖,将民政部门公布的社会救助服务电话与“12345”并轨运行,为困难群众提供“7×24”小时免费热线服务。

“三机制”助力社会救助便捷申办。一是积极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困难群众申办社会救助事项时,申请人书面承诺已经符合告知的相关要求并愿意承担不实承诺的法律责任,经办机构不再索要有关证明并依据书面承诺办理,做到减材料、简流程、缩时限。二是全面实行社会救助“全省通办”。通过全省统一申请材料,统一办理流程,统一“一张网”信息核对,实行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异地协同办理。三是完善快速响应、个案会商“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小金额先行救助”“分级审批”“急难发生地施救”,确保急难型临时救助金48小时内发放到位。

“一聚焦”创新发展服务方式。聚焦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质量,打造并推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秭归模式”,推动全省103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联系帮扶机制,明确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服务人,逐一签订照料服务协议。同时,推动各地逐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力度,加快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方式。2021年,全省开展低保核查、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等事务类198项,照料护理、送医陪护、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类项目73项,共投入资金1.54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0%。

突出“五社联动”机制创新

着力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湖北省链接慈善组织资金8300万元,选定87个社区、123个乡镇(街道)实施“五社一心”“五社联动”社工项目,同时推动建立“基层党组织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慈善组织资助、行业组织统筹、社工机构实施”的工作机制,有力有序推动项目实施,有效助力化解“疫后综合征”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8月,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全省250余家社工机构、3300余名社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协助街道、社区开展核酸检测、人员排查、防疫知识宣传,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关心关爱等服务。

聚焦重点人群关爱。依托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组建“社工+社区工作者+心理服务专业力量+志愿者”团队,针对包括康复患者、病亡者亲属、因疫情致困的特殊群体、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在内的社区居民,开展心理疏导社会工作服务,累计探访14828户。其中康复患者等重点人群6991人,为4410人提供专项心理支持服务。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湖北省民政厅将项目实施纳入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内容,尽力满足服务对象解决现实困难、纾解不良情绪、融入生活社区等需求。同时,汇聚“五社”力量,共同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社工协助4000余人落实有关救助、就业政策,协调1.4万名社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和社区服务,培育540余个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睦邻互助活动,链接公益慈善资金和物资216万元帮助困难群众,受益人群达156.8万人次。

全面推进“五社联动”机制建设。将“五社联动”机制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体球网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体球网深化志愿服务工作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湖北省民政厅印发了《湖北省城乡社区“五社联动”工作指引》《体球网创新“五社联动”机制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意见》《体球网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重点任务的通知》《体球网促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发展的通知》,并会同省农业农村厅等六部门印发了《体球网加快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的实施方案》,参与研制的《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国家标准、《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流程》《社区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要求》《农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要求》等省级地方标准已发布实施。

突出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管理

着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

湖北省坚持以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管理为抓手,全力推进殡葬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坚持高站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管理工作,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举措,持续纳入对市(州)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制定、完善以城乡公益性公墓为主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升基本殡葬服务保障水平”纳入对各市、州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先后印发《体球网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体球网开展民政局直属公墓公益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强力推进殡葬改革发展。

坚持高起点谋划。紧紧围绕县(市、区)建有殡仪馆和城乡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全覆盖、火化炉尾气排放设备安装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力争“十四五”期间县(市、区)全面完成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任务,60%以上的乡镇中心村建成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坚持从规划抓起,将城乡公益性公墓布点规划作为公墓建设的先决条件,要求全省所有县(市、区)必须编制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的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布点规划。2021年将全省县(市、区)编制完成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布点规划纳入省政府目标考核重点内容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安葬设施建设短板问题。

坚持高标准建设。除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外,省级财政每年投入近1.5亿元支持殡葬改革工作,其中1亿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城乡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县级以上公益性公墓30个、乡镇和农村公益性公墓2560个。同时,将城市与农村公益性公墓按分点布局、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方式同步推进,山区乡镇鼓励“半亩地、100个墓位、10万元投入”的方式,建设林下公墓。全县290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公益性公墓全覆盖。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2.22)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