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常俊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也是深圳市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深圳市各级民政部门高擎党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十四五”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这一年,深圳各级民政部门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稳步推进综合改革授权试点工作。
这一年,深圳各级民政部门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在疫情防控、基层社区治理等一场场硬仗中,扛起了民政人的使命担当。
这一年,深圳各级民政部门履职尽责、用心用情,在增进民生福祉、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办成了一批惠民利民的好事实事。
任重道远,策马扬鞭。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熊瑛表示,深圳市民政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砥砺奋进再出发,以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更大作为,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深圳民政力量。
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深圳市不断建立完善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困境儿童保护等制度,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
2021年,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修订出台《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深圳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低保边缘认定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50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相应提高至每人每月2080元。同时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原来的户籍人群适度扩大到非深圳户籍人群。
调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400元增长至452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每人每月200元增长至226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可以不受户籍地限制,实现资格认定申请实现“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全面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全市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机构站内人员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率都达到100%。开展“科技寻亲,让爱回家”行动,创新“3221”立体寻亲模式,2021年帮助成功寻亲131人。
加快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
作为全国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积极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打造“老有颐养”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推出“我为长者办实事”12项服务事项,其中包含每区建成一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示范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价格普惠、服务优质、方便可及的“家门口”养老服务,打造“居家养老15分钟生活圈、30分钟照料圈、机构养老1小时服务圈”等内容。
完成48.46万名老年人的现状和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工作,为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养老服务精准供给提供基础。
建立完善长者饭堂及助餐服务工作制度,探索门店就餐、线上送餐、社区集中就餐多种模式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长者饭堂和助餐点246家,覆盖全市73.9%的社区。
为60周岁以上身体评估为中重度失能或者8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完成500户改造工作。
全面推广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高龄老人津贴申请、审核、发放管理等事务实现全程零跑动、业务“指尖办”。全市发行智慧养老颐年卡超77万张。
“三三制”关爱服务儿童
深圳市民政局切实履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牵头责任,扎实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工作,不断为少年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和环境。
成立深圳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积极推动市、区两级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目前已经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各区挂牌设立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74个街道挂牌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站,74个街道儿童督导员、665个社区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初步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多部门联动机制。
依托“三级服务阵地+三类服务主体+三大服务场所”的“三三制”模式,即市、区未保中心和街道未保工作站三级未保工作阵地,“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社工”多元服务主体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在“家庭、学校、社区”三大服务场所,开展家庭走访、信息更新等重点工作,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民政履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职责的深圳样本。
未成年人保障服务达到新水平。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2432元,较去年提高了5.8%,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补贴标准参照孤儿标准执行,实现一年一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对排查的1.4万名困境儿童落实分类帮扶保障。
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开通运行24小时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目前已受理信息咨询、个案管理、心理援助等服务153宗。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关爱服务。
党建引领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原来是杂草丛生、停放着废弃车辆的荒地,罗湖区笋岗街道北站社区党委借助“民生微实事”工程类项目,将其改造成社区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不仅提升了社区环境,还通过居民认领种植区域和植物等方式,增强了居民亲子互动和参与社区建设治理的积极性。
这样的“民生微实事”项目,深圳市今年已累计实施了1.2万件,投入财政资金13亿多元,以“居民点菜、政府买单”模式,快速解决社区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民生微实事”在加强党的领导、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同时,坚持党对社会组织全面领导,从社团、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三种不同社会组织选取25家先行试点探索,力争到2022年6月完成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措施,在全市社会组织中予以推广。
不断推进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稳步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出台《深圳市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若干措施》等配套文件。
汇聚慈善力量助力共同富裕
第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全面升级,首次以线上“云展会”形式举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公益慈善“云展示”“云会议”“云对接”“云体验”,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2255家机构和项目、2237种产品申报参展,线上观展和参会人数超370万人次,共促成项目捐赠、消费帮扶产品采购及乡村振兴产业投资项目等意向对接合作近230项,意向对接金额逾37亿元。
不断优化公益慈善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工作格局。今年,“中华慈善日”“深圳慈善日”“深圳慈善月”活动更是掀起了全市慈善活动的高潮。
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
“我们都是江西赣州人,来深圳工作已有4年。回家领结婚证比较折腾,所以选择在深圳领结婚证。”让廖女士和张先生得到便捷服务的是深圳市推行的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据统计,从今年6月1日深圳启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以来,截至12月20日,在深圳“跨省通办”登记的有11375对新人,位居广东省首位。
近年来,深圳民政部门不断优化婚姻登记环境,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婚姻登记服务。同时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的文明新风,开展丰富多彩的婚俗文化活动,让深圳婚俗文化的名片更加闪亮。
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更高质量、更有温度的祭扫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市墓园、骨灰堂采取实名预约、错时错峰、分时分批、控制停留时间等措施,尽力满足市民祭扫需求,全市祭扫工作安全有序。市殡仪馆设立一站式综合延伸服务中心,解决群众身后烦心事,免费为群众提供身后事一站式公益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