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点赞,培养“摆渡人”的园丁

时间:2022-09-1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储慧静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了非常小众的专业教育事业,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直面死亡,如何用专业技能妥帖办好“身后事”,如何以人性化方式抚慰悲痛的家属,如何不畏偏见找寻和保存生命的价值。

他们就是殡葬领域的专业教师。

如果说殡葬工作者是逝者最后一程的“摆渡人”,那么殡葬专业教师就是培养“摆渡人”的园丁。

投入这项小众特殊的教育事业

十多年前还活跃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湖南电视台主持人胡蓉,大概怎么也没料想到自己日后会从事殡仪主持专业教学工作。

2014年,胡蓉外公过世,在殡仪馆的告别仪式上,司仪操着浓重的方言,从头至尾语调平平,略显麻木的神情似乎在自觉划清与逝者家属悲痛氛围之间的界限。这场告别仪式并没有达到胡蓉想象的释放情绪、抚慰悲伤的效果,反而让她觉得别扭和失望:“一些殡仪服务员的主持水平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次经历,也让胡蓉动了要去教授殡仪主持课的念头。经过深入了解,胡蓉发现殡葬行业的殡仪主持严重缺乏课程和专业师资力量,如果将自己播音主持的专业技能加上舞台主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殡仪主持教学中去,应该能给殡葬专业学生带来新思路。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她决定加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沙民政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成为一名殡仪服务专业教师,开启殡葬司仪主持、现代殡葬礼仪等的授课。胡蓉所在的学院王牌专业——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创办于1995年,是全国8所开展殡葬教育的高职院校中开办时间最早的。课堂上,学生们总能被她吸引,评价她“专业过硬”“气质优雅”“讲课风趣”等。

近年来,与胡蓉一样,更多有着医学、礼仪主持、园林艺术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青年教师,不断加入殡葬专业教学的行列。目前,长沙民政学院殡葬专业27位教师里,有技能大师1人、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其中有两位取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其余均为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达16人。

现任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社管)生命文化学院陵园服务与管理教研室主任的翟媛媛,2005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学院,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一路走来,她经历了从思政课教师到殡葬专业教师的转变,也见证了学院殡葬专业教学的发展轨迹。

2009年,学院重新划分系部,成立了殡葬专业。翟媛媛结合大学和研究生所学的哲学和宗教学专业,连同有关殡葬习俗的研究经历,凭借对生死学的研究兴趣,主动转型为一名殡葬专业专职教师,讲授殡葬文化学和殡葬文书写作课程。

2011年,学院在组织对殡葬行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殡葬专业划分为现代殡仪服务、现代殡葬技术、墓地管理与建设三个专业方向,翟媛媛额外负责墓地管理与建设专业方向的教学管理工作。

2015年,翟媛媛承担的园林技术专业(民政设施方向)申办成功,并招收了第一届学生;2019年,她又承担陵园服务与管理专业申办,并于2020年招收第一届学生。目前,翟媛媛负责了园林技术、陵园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从最初只有一个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到如今形成以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陵园服务与管理、园林技术、殡葬设备维护技术专业组成的殡葬专业教育群,招收学生从第一届二十几人,到如今一届将近200人,翟媛媛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咱们专业教学力量不断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质量也不断提升,能达到本科分数线的学生人数逐年上涨。殡葬专业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目前,生命文化学院教学团队共有教师20名,其中博士(含在读)学历7名、副教授6名,“双师型”教师占比90%以上。

用心浇灌见证每一次历练成长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殡葬专业教学的突出特点。

每年清明节期间,北社管殡葬专业学生都要到殡葬单位进行为期3—4周的实习,实习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担任。让翟媛媛印象深刻的是,在她指导的学生中,有一位长期旷课挂科的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懈怠又调皮捣蛋,根据实习单位报告的相关情况,学院建议给出相应处分。经过与实习单位领导商议后,他们决定再给这位学生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经过一个下午的沟通,这位同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态度有问题,认真思考了今后的职业发展。后期的实习中,他表现良好,不仅受到单位的表扬,更是在毕业后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如今已成为单位的骨干。

“与其他专业相比,殡葬专业的特殊性之一在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荣誉感放在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地投身服务。”翟媛媛表示。因为殡葬行业社会认知度、包容度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偏见,所以殡葬服务人员普遍心理压力较大,“如果学生和从业者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难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推动行业发展。”

2021年5月23日,袁隆平院士逝世第二天,长沙民政学院殡葬专业的不少同学,来到明阳山殡仪馆为前来吊唁的群众做志愿引导。当天下着大雨,学生们在风雨中坚持了一整天,衣裤都被雨水打湿,却没有一人喊累叫苦,始终心怀敬意与尊重默默地维护现场秩序,耐心解答群众问题,暖心照顾个别群众的激动情绪等。次日是袁老的告别仪式,殡仪馆还需要学生继续帮忙引导,带队的胡蓉不免有些担心,“这帮孩子还能不能继续坚持?”没想到没有一人告假。告别仪式结束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婉拒了各大媒体的采访,表示这是殡葬学子应该做的。

“十几岁的孩子要直面生死,对他们而言本就是巨大考验。”胡蓉表示。而这次的紧急任务,学生们更是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从容冷静的专业素养。殡葬教育不仅是技术教育,更是有关生命、死亡的教育,承担着传承生命精神、弘扬生命文化的使命。这也是殡葬专业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另一突出特点。看似简单的殡仪服务工作,具体到如何得体穿着、运用什么样的服务专业术语,甚至情绪管理等细节都必须以人为本、用心感受,才能真正做出尊重逝者、抚慰生者、具有人情味的服务。

把殡葬服务作为引以为傲的事业

毕业近10年的辛沙沙在殡葬行业小有名气。目前,她是济南市殡仪馆入殓师,别看她只是个90后姑娘,却头顶着两个沉甸甸的奖项:一个是2019年被民政部授予“孺子牛奖”;另一个则是2020年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谈到殡葬专业教育的意义,辛沙沙直言,专业教育理念为她从事殡葬服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人文关怀的角度给了她很多启发。具体工作中,是把遗体整容化妆作为一项冰冷的工作去应付,还是融入温情、从家属角度出发,为每位逝者制订最合适的方案,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理念,即使使用相同的操作工具,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学会倾听和情感共鸣对悲痛的家属来说十分重要。仔细记录家属要求,耐心沟通遗体修复整容方案,做好特殊情况遗体难以恢复成预期效果的解释……这是辛沙沙从师傅那学到的工作经验。她也给自己的整容化妆工作定了一个小目标:要让家属看到逝者的最后一眼是完整、干净、美好的样子,带着抚慰、释怀的心情回忆过往的点滴,而不是留下冰冷、失落的感受。

同样是科班出身的周望,现任杭州殡仪馆基本服务科内勤组副组长。在不久前结束的2022年浙江省殡葬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暨竞赛选拔赛中,获得遗体防腐整容项目一等奖。他认为,殡葬专业教育在引导殡葬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望发现,有些师傅虽然“出活”快,但缺乏理论基础,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阻碍了高质量完成工作。就拿遗体防腐举例,防腐针剂打在心脏哪个位置效果最好、能防腐保存多长时间等问题,就要求从业者有人体学、解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一针到位,给逝者身体留下多处创口还怎么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呢?

尊重是老师、师傅们教的第一课。这一直提醒着周望,任何时候都要轻抬轻放遗体,并且对待家属要有真诚的服务意识,注意任何一个不合适的小动作和语气,都会对处于悲伤情绪的家属造成不良影响。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舒压方法等的学习和灵活运用,才能及时排解从业者的压抑负面情绪,更好地抚慰家属。

目前,周望作为馆内的“技术能手”,也开始了“传帮带”工作,思考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操作实际有机结合。但是,更令他欣喜的变化是,原本不支持他继续从事殡葬工作的老丈人完全转变了态度。因为丈母娘过世时,所有治丧活动都由周望一手操办,看到女婿如此用心和专业,老丈人终于感受到了殡葬职业的价值,便消除了偏见,逢人介绍时也从原来的“在民政部门工作”大大方方改成了“在殡仪馆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