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深圳: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贡献民政力量

时间:2022-09-13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张伟涛 通讯员 张雪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广东省深圳市民政局不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成色更足、质量更高,为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贡献民政力量。

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十年来,深圳市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560元提升至2022年的1365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2022年达到2184元,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十年来,深圳市先后出台《深圳市特困人员供养实施办法》、修订《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深圳市临时救助办法》等制度,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适度扩大至部分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将救助类型细化为急难型和支出型,推动急难型救助覆盖在深圳遭遇困难的居民;把因疾病、教育等刚性支出导致基本生活陷入严重困难的家庭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并将救助对象拓宽至持居住证人员及其家庭成员。

十年来,日益发展的慈善事业为社会保障提供有效补充,助力打造弱有众扶的社会救助格局。作为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深圳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金融+慈善”“科技+慈善”,初步形成依法治理、制度完善、规范有序、作用明显的慈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深圳共有慈善组织471家,已建立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捐赠网络,社会捐赠总额逐年增长。仅“十三五”期间,深圳市年平均捐赠额达58.6亿元。在深圳举办的九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已累计对接项目2620个,对接金额逾701亿元。

一个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深圳已基本建立。

落地落实各项养老服务政策

十年来,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深圳未雨绸缪,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为纲领、若干中长期规划为核心、30余项政策文件为基础的“1+N+X”多层次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5家养老机构、149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00家长者饭堂和助餐点,实现了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全覆盖。

从智慧养老颐年卡到居家养老智能应用场景,从高龄老年人津贴到家庭适老化改造,深圳这座“科技之城”处处涌动着“智慧养老”的生机与活力。2020年,深圳推出智慧养老颐年卡,实现免费乘坐公交地铁等八项敬老优待、高龄老年人津贴无感申办及资格认证,并逐步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券、长者助餐结算等智能化应用场景。

技术进步是养老服务的有力支撑。深圳大力支持鼓励企业创新研发老年科技产品、智能养老设备,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科技助力。目前,全市共有6家科技公司、11个街道、2个区先后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街道和基地。

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十年来,深圳市坚持管好社区“小事”,做好基层治理“大事”,通过实施民生微实事、举办社区邻里节、探索国际化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居民公开议事准则等举措,全力构建与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相适应的基层治理体系。

自2015年实施民生微实事项目以来,以“群众点菜、政府服务”的模式,实施项目近8万件,投入财政资金70余亿元,快速解决了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社区邻里节,为782个社区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相识相知、守望互助的友好平台。遍布全市的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党建和为民服务的新载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情绪疏导、“四点半学校”、慈善公益等各种专业服务,有效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十年来,社会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现代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在助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探索基层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深圳市已有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293家、从业人员9458人。

2020年—2021年,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体球网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若干措施》和四个配套文件,形成“《若干措施》+N个配套文件+X个社工标准”的系统性制度体系;稳步推进“深圳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建设,全市街道、社区两级746个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统一挂牌并启动运作。至此,除深汕特别合作区外,全市街道、社区两级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实现100%全覆盖,在册特殊和困难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实现100%全覆盖。目前,已累计向困难群体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逾1万人次。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深圳民政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圳加快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