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用心用情用力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体球网聚焦民政工作历史性成就

时间:2022-09-09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柳 旭

9月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体球网,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李保俊,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出席发布会,介绍新时代民政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詹成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上持续用心用情用力。十年奋斗不寻常,十年成就很辉煌,十年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基本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助力特殊困难群体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基本民生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深入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詹成付介绍,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这一体系年均保障低保人员4000万人以上、特困人员近500万人、临时救助人员1000万人次左右、各类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230万人次以上。脱贫攻坚“兜底一批”的任务圆满完成。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了兜底脱贫,同时不断健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实施低保扩围政策,对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实施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巩固拓展了兜底保障的成果,有力有序衔接了乡村振兴战略。基本民生保障标准不断提高。2012年—2021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集中和分散养育的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728元和每人每月1288元。基本民生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制度;构建起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近两千万残疾人。慈善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慈善捐赠已突破2000亿元,2012年—2021年发行福利彩票18600亿元,总共筹集彩票公益金5408亿元。

刘喜堂表示,十年来,民政部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

二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低保制度在对象认定、收入核算、办理流程以及资金发放、动态管理等方面越来越成熟、规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整合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成为与低保制度并行的一项基本生活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突出“救急解难”,重在解决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

三是社会救助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十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资金2.04万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低保资金和其他救助资金都能及时足额发放。

四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兜底作用。在脱贫攻坚期内,全国共有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供养,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9.6%。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继续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将277万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低保,巩固了脱贫成果。

五是实现了对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民政部基本建成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这个平台归集了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4%。会同相关部门健全了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帮扶,使各项救助政策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李保俊表示,十年来,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体球网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完善老年人福利。推动老年人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实现了省级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分别惠及3069.5万名、447.9万名和78.9万名老年人,已有70.2万名老年人享受综合补贴。强化困难老年人兜底保障,已有1420万名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371.7万名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养尽养。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帮助他们安享晚年。

二是深化拓展儿童福利。逐步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截至目前,全国养育孤儿16.9万人,集中和分散供养孤儿平均保障标准比2012年分别增长77.9%和83.1%。积极探索拓展保障范围,将34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制度保障,将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纳入关爱服务体系。

三是不断提升残疾人福利。推动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普遍建立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实现“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截至目前,两项补贴分别惠及1181.2万困难残疾人和1532.2万重度残疾人。推动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加强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建设,增强了残疾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助力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体球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彰显了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詹成付介绍,十年来,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层民主渠道不断拓展,基层民主形式日益丰富,基层民主成效持续提升,在发展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持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城市和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已分别达到100%和79.5%,400多万社区工作者在为民服务特别是近三年来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如期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依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国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达90万个,比2012年增长1.7倍。持续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达73.7万人,比2012年增长近9倍;志愿者队伍超过129万支,注册志愿者已达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9%。

陈越良表示,十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坚定不移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筑实,始终聚焦中心、服务大局。

一是党的领导更加坚强。党中央先后出台和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健全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构建了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村(社区)“一肩挑”比例达到95.6%和93.9%,党在基层的旗帜高高飘扬。

二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成熟。赋予村(居)委会特别法人资格,延长了村(居)委会任期年限,由3年调整为5年,基层民主由“四个民主”发展为“五个民主”,“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鲜明时代特征。

三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出台一系列政策意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夯基垒台。这些政策文件规格高、含金量足、可操作性强,体现了党中央抓基层、强基础的鲜明导向,筑牢了新时代国家基层治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四是为民服务更加有力。十年来,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由82%提升到100%、农村由31.8%提升到79.5%,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不断增强。

五是地位作用更加突显。党中央、国务院持续推进为基层放权、赋能、减负,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落到城乡社区,开创了新时代党统一领导,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六是队伍结构更加优化。村(居)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6.4%和82.6%,年纪轻、学历高、能力强成为新时代城乡社区工作者的底色。

詹成付介绍,十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和慈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是党对社会组织和慈善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建有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17.1万个。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纳入了社会组织的章程。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已经成为常态。

二是社会组织和慈善工作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这十年,国家制定了慈善法、民法典、志愿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体球网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正在修订完善之中。国家及有关方面持续完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公益股权捐赠等一系列政策。中央财政连续多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

三是社会组织和慈善工作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这十年,729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和69699家地方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实行了“应脱尽脱”;培育发展了一大批老百姓直接参与的社区社会组织。互联网慈善蓬勃发展,通过互联网募捐的款项每年增长率均超过20%。

四是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发挥作用的舞台越来越广阔。这十年,各类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初步统计是9.2万多个,引导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社会组织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参与制定了2499项国家标准和364项国际标准;目前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占全国养老机构的44.7%,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基本社会服务加快发展,助力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詹成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36万个、床位812万多张,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两倍。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综合补贴等制度不断完善,惠及近3700万老年人。全面取消婚姻登记收费,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促进家庭和谐美满。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在殡葬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出台《行政区划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地名管理条例》,统筹推进重大行政区划调整,向社会提供地名公共服务。

结婚是一件美好而幸福的事情。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婚俗领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低俗婚闹,还有较高的随礼,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成了群众沉重的负担。

从2018年开始,民政部将婚俗改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于2021年4月、9月分两批次在全国确立了32个婚俗改革实验区,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地方性婚俗改革实验区。“从目前来看,各地所做的实践工作有以下几点可圈可点。”詹成付介绍。

一是治理高价彩礼等婚嫁陋习。有的实验区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加大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危害的宣传力度;有的出台一些规章性制度;有的用一些示范的方法,比如举办集体婚礼,为群众提供服务;还有的通过村规民约、市民公约来对高价彩礼进行规范。

二是倡导文明家风。很多实验区采取多种方式让好的家训、家风、家教传承开来,成为人人学习、遵守的好风气。

三是加强婚姻家庭辅导。目前,全国有75%以上的县级婚姻登记机关设立了婚姻辅导室,为婚姻家庭有关问题进行咨询、辅导,从而使家庭的夫妻关系更加和谐美满。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李邦华表示,十年来,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是养老服务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都涉及养老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养老服务政策文件10余件,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制度90余件、国家和行业标准50余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截至目前,全国有1420万老年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370多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实现省级全覆盖,惠及近3700万老年人,推动建立了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三是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加强。截至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万个,床位812.6万张,床位数是2012年的近2倍。出台了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逐渐形成。

四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2万个,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的88.9%。大家比较关注的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关爱巡访、时间银行、老年餐桌等老百姓身边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不断创新和推出。

五是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实施为期4年的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整治服务隐患42万多处,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发布会上,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还就补齐社区治理和服务短板、推动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创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整治养老服务领域诈骗行动等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