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家住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杨伟枝患病后,每月需支出1000多元医疗费用,家里2名子女正在读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中山市通过相对困难群众每月定期数据比对发现他家情况后,及时安排镇民政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协助申请了临时救助,又将其家庭纳入低保,让一家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主动发现群众困难并给予救助,是中山市建立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带来的变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山市着力推进社会救助机制方式创新,通过主动监测发现相对困难群众,多部门进行综合救助;建立困难帮扶中心,解决群众看病、读书、住房难题;组织力量对困难群众开展“拉网式”摸排,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关爱服务等,有效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彰显出城市的民生温度。
主动监测发现让救助帮扶更精准
中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对困难对象是指未达到该市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条件,但由于医疗、教育、灾害等因素,导致家庭必要支出较高;或因失业、患病等因素,导致家庭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
为主动发现相对困难对象并给予精准救助,2021年,中山市制定出台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市民政部门与市法院、检察院、人社局等 11 个部门及各镇(街)每月定期比对数据,主动筛选发现相对困难对象,建立起数据库。之后,由镇(街)民政部门入户调查核实,根据情况协助提交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申请等。
54岁的杜锦轩家住中山市西区街道,妻子和儿子都是残疾人,经济来源主要靠杜锦轩和女儿的工作收入。2021年,一场意外导致杜锦轩和儿子受伤,产生较高的医疗费用。中山市主动发现机制监测到他家的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后,立即安排人员入户核查,确认其不符合低保等救助条件,随即由街道和市红十字会为其提供了临时救助。
据介绍,对主动发现的相对困难群众,中山市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对符合低保、低保边缘、特困等救助政策的,及时纳入相应保障范围;符合专项救助政策的,及时转介相关部门给予专项救助;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救助方式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由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救助。
中山市还充分发挥慈善力量在救助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公民、法人等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相对困难对象帮扶,引导慈善组织对符合条件的相对困难对象提供精准救助。
港口镇64岁的黄女士患有多种疾病,几年内花费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相关部门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她的情况后,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黄女士,帮她申办了4.6万元的慈善医疗救助金,缓解了医疗费用难题。
成立困难帮扶中心破解“三难”
2018年,中山市民政局在对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情况开展调研时发现,看病、读书、住房是群众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的三个问题。为破解“三难”,中山市成立了困难帮扶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困难家庭的看病、教育、住房问题进行救助帮扶。
大病帮扶。困难帮扶中心引入完美(中国)有限公司每年定向捐赠300万元设立专项帮扶基金,采用“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模式,通过医保信息平台和各医院“一站式”结算系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对象,实施直接救助。据统计,自2018年至今年3月,基金共进行大病慈善救助6215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1190万元。
教育帮扶。在政府扶困助学的基础上,困难帮扶中心联合多个慈善基金会共同开展教育帮扶。通过建立困难家庭学生信息库,主动发现,精准帮扶。困难家庭学生在初中、高中、大学教育阶段,每学年在享受政府扶困助学的基础上,再获得总额不低于1500元、3000元、4000元的助学金。2020年以来,全市共对2327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659万元。
危房改造帮扶。中山市从2004年起实施低保家庭危房改造,2012年将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纳入政府资助范围,并形成长效机制。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投入近2亿元资金为困难家庭改造危房3443套。
多种方式推动关爱服务扎实开展
为扩大服务覆盖面,及时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中山市在2021年启动全面摸底排查及分类关爱困难群众活动,动员各镇(街)、村(居)党员干部、民政干部、社工和志愿者,对全市民政兜底保障对象和困难群体进行“拉网式”摸排,根据不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
“铁脚板”丈量出全市特殊困难对象数量。党员、民政干部、社工组织等组成专项调查队,“拉网式”摸排、采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状况和享受政策待遇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详细掌握困难群众情况。
“宽肩膀”搭起党群干群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强化党员干部和民政干部的责任担当,与特殊困难对象建立结对帮扶,常态化开展关爱服务。结对帮扶中,对民政兜底对象中的独居老人、独居重度残疾人,要求每周不少于2次入户走访探视;对非兜底对象中的空巢老人等,每周不少于1次入户走访探视;对符合兜底保障救助政策的,及时安排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
“敏耳目”实时监测特殊困难对象安全状况。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党员干部“敏耳目”,在重点对象家中安装生命体征监测装置,提供实时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和预警服务;安装智能水表或智能电表,与结对人员的手机建立预警信息报送机制,通过日常用水或用电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服务。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市和珠海、深圳两市还按照社会救助统筹、联通、协同的目标,积极推进三市社会救助协同办理,实现困难群众在居住地办理社会救助业务,以不断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提升救助效能、救助质量和救助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