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皖大地,有着厚重历史孕育出的踏实勤奋底色,又有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热情,更有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品格。2016年、2020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和收官之年,体球网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殷殷嘱托,成为安徽民政人主动作为、开拓创新的力量源泉。
“十三五”期间,安徽发展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民政事业作为民生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脱贫攻坚、保障困难群众、关爱“一老一小”等特殊人群……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与此同时,民政人抓住安徽省科技创新布局、新兴产业聚集、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机遇,在养老、康复辅助器具、社会组织管理等方面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提速点,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救助:
兜住底,更要兜好底
2000年,安徽作为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改革过程中,自1956年建立的五保供养制度面临着存续困境:1994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供养经费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中列支,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村提留和乡统筹,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时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李宏塔带头调研,建议加大对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2006年,条例进行了修订,将五保对象纳入财政供养。
新时代、新要求,救助工作如何确保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何兜住底、兜好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共同富裕?
在六安市金安区特殊群体集中养护院,与脑瘫相伴13载的大宝在护工的搀扶下,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为了给他看病,家里欠了几十万元外债。如今,大宝得到了悉心照顾,他的父母也可以放心地外出务工,这个家庭实现了稳定脱贫。2020年,由闲置小学改建而成的养护院投入运营,如今住着来自全区14个乡镇的77人。在这里,社工为他们制定专业的护理、康复计划,在医务室可以进行康复诊疗。“养护对象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而且解放了家庭劳力。”养护院院长赵贤兵说,“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提高服务质量,让更多有需要的困难群众住得进来、住得幸福。”
2018年以来,六安市在推进特困供养人员集中养护的同时,积极创新、开展试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进行集中养护。通过“五整合、五破解”——整合闲置资产,破解机构用房难题;整合相关政策,破解养护资金难题;整合部门职能,破解康复医疗难题;整合市场资源,破解机构运管难题;整合制度体系,破解管理监督难题?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法人治理”的集中养护新路径。今年2月,六安市全面推进失能困难群众社会化集中养护工作,将养护范围明确为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农村重度残疾人、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群体、农村其他特殊困难家庭中需要长期日常照料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目前,已集中养护3386名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同时建成12所专门的养护机构,集中养护了584名失能、半失能困难群众。
六安特殊群体集中养护,只是全省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一个缩影,安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连续7年居全国优秀行列,连续5年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
目前,安徽省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83.7万人,其中106.6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22%;尤其是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省8.7万贫困人口中,5.7万人由民政部门进行兜底保障。另一方面,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压力也不小。安徽农村常住人口2543.2万人,其中由民政部门保障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对象211万人,占8.2%。今年8月以来,安徽省陆续印发《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安徽省临时救助工作操作规程》等多个有关社会救助的政策文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目前,该项工作已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省民政厅将加强监测、保持过渡期政策稳定、阵地前移、动态提标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服务救助:
有温度,更有获得感
幸福,这是刘奶奶站上舞台展示太极拳时的感受,也是李大爷躺在病床上接过护理员递来的水杯时的感受。“获得感”就是如此具体而真切地蕴含在生活细节中,这样的质变是由“服务”带来的。
几个月前,家住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的刘奶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加之空巢孤单,老人心情沉重,她的孙女打电话到“情暖海棠”救助平台。社工家访后,联合心理咨询师、医生、理发师等上门服务,同时邀请老人参加生日会、太极拳课堂,结识新朋友。一段时间后,刘奶奶不但心情开朗了,还成为全民健身推广志愿者。截至2021年9月底,海棠街道社会救助工作室服务2340人次,链接资源128个,拥有志愿者540人。
合肥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上有不错基础,2015年全国首个PPP模式社会救助基金社工项目即落户包河区常青街道。2018年,安徽省民政厅等四部门印发《体球网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基层经办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从2019年成立“瑶海益家”社会救助专项基金,到2020年通过对接居民需求清单与镇街资源清单,挖掘镇街特色、打造品牌,合肥市探索创新“资金+实物+服务”救助,打造了全市“一街(道)一品(牌)”服务救助模式。如,包河区常青街道以“助”为特色打造“乐助常青”服务救助品牌,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发挥“善”文化优势,打造“至善逍遥津”服务救助品牌。目前,合肥153个乡镇街道中,城区实现了服务项目全覆盖,而且全面推行“发布―对接―服务―评价―提升”全周期管理;县域实现救助服务项目乡镇覆盖率达80%。
李大爷是蚌埠市五河县头铺镇凌欧村的一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虽然特困供养的标准每年都在提高,但看病住院还是让他发愁:无人护理照料、护理费无力承担。不过,现在这都不是问题了。最近李大爷因病住院手术需要照护,他的侄女找到镇民政事务所,不到2小时,保险公司就派去了护理人员。李大爷高兴地说:“以前生病住院没人照顾,现在有了住院护理保险,可以请护工了。”此外,合肥、芜湖、滁州、淮南等市为特困供养人员购买住院医疗护理保险,有效缓解特困人员住院期间的照料护理困难,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保障水平。
蚌埠市还设立了安徽省首家社会救助类基金会?蚌埠市救急难基金会,成功实施李某三胞胎早产儿和7岁女孩褚某意外严重烧伤等91例救助项目,发放救助金303.8万元,走出一条“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基金兜底”的社会救助新路径。
相比资金、实物的救助方式,服务救助能更好回应困难群众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诉求,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其基本生活。如何促进服务救助的发展,合肥市民政局救助处处长陈轶喆认为,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服务救助的理念,“救助不仅仅是给钱,还要通过服务改善困难群众的境况。”
养老服务:
促转型,亦念谋新篇
2020年6月9日,宣城市宁国天湖敬老院院民委员会正讨论得热火朝天:每周食谱如何制定并公布。最终,此次会议决定院民委员会将参与每周食谱制定并公布上墙。“老人们每天吃什么、传统节日怎么过、食品物资怎么采购,都由委员会共同商议决定。”院长杨德祥说,“2018年1月,宣城市德祥颐养院成为宁国天湖敬老院运营方,推行了院民自治管理模式,每月召开一次院民委员会会议。”
蚌埠市燕山乡养老服务中心也是公建民营性质,入住了50余名老人,其中五保户17人。房间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24小时供应热水,每个楼层设有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配备智能播放和呼叫系统。五保老人王桂安说:“来到这里,我才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晚年生活,吃得像饭店,住得像宾馆,玩得像小孩。”
近年来,安徽省开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转型的积极性也愈加高涨,万家信德、九久夕阳红、静安等都是在此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安徽本土品牌。
2015年,安徽万家信德接手了六安市裕安区信德老年公寓的运营管理,并将其发展成为集机构养老、社区托老、上门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此后,通过“公建民营”“以点统域带面”连锁运营模式,创新市场化、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专业化、标准化“六化”管理方式,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品牌连锁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已在淮南、六安、滁州、宿州、合肥、池州6市承接运营了61家养老机构,床位9700余张,入住4638人。
在促转型的同时,为了助力养老产业发展,安徽修订发布了《养老服务市场公开指引和政策清单》,主动引进江苏九如城等知名养老服务企业;与上海、浙江签订养老服务合作协议,启动皖浙边界养老康养基地建设,推进机构养老补贴政策通用、行业标准规范互认互通等,对标沪苏浙融入长三角;有序实施世行贷款1.18亿美元养老项目,与金融机构协同谋划“十四五 ”期间重点扶持普惠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举办展会论坛,搭建养老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培强本土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国有经济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参加养老服务专题调研并起草专项政策等。截至2021年9月,安徽省养老机构床位40.6万张,其中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机构床位25.1万张,占比达到62%。
如何谋划养老服务未来发展的新篇章?安徽将发展智慧养老作为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2019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发展智慧养老若干政策》,并将养老智慧化建设列入民生工程。
2017年,合肥市静安养亲苑作为试点机构,创新提出建设智慧养老“1+3+5+N”体系,以1个“颐养超脑”为中心,建设评估、服务、设备3大智能管理系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营养膳食、文化娱乐、心理咨询5大服务体系,最终延伸至居家、社区养老、政府监管等N个拓展服务。
在这里,老人入住前,系统平台会根据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护士、社工的综合动态评估,为他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并生成个性化服务计划。每天,健康监测一体机提供老人的血压、血糖等20多项动态健康数据,通过智能手环等还能监测老人睡眠情况。动态管理系统会通过饮食、运动、用药等每天对老人进行病情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医护人员就会收到系统报警。
居家老人同样可以享受到智慧化养老服务,在马鞍山市湖东路街道,通过安装在家中的门磁、红外探测器、睡倍健、看家宝等智能设备,老人的活动轨迹、健康状况数据被传送到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化养老信息系统平台上,平台还整合了各类养老服务提供商200多家、志愿者队伍500多人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等资源,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及紧急求救服务,直接服务老人近万人。
智慧养老的发展离不开产学研的支撑。合肥高新区的智慧养老产品用品产学研基地自主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致力于AI辅助诊疗的讯飞医疗、专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华米科技、开发巡检机器人的赛为智能、开创老年健康服务一站式平台的八千里科技、开发智能家居的泛米科技、致力于呼叫中心系统的盛东等。
目前,安徽省已打造了100个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培育打造了10个省级养老产业园区、智慧养老产学研基地和长三角健康养老基地,促进了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培育了智慧养老新兴业态。
未成年人保护:
走在前,也要干在先
2020年7月,雨晴从县儿童福利院来到了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这个胆怯的小女孩总是低着头,因四肢不协调不会自主吃饭。为了让她融入新环境,生活老师陪她睡觉、给她讲故事,社工师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适应方案,康复师为她制定语言康复教程,特教老师教她做手工、画画……渐渐地,雨晴从不会用勺子到现在可以自主吃饭,从不会说话到现在主动与人打招呼,从胆小害怕到现在能跟着欢快的旋律手舞足蹈。
2019年,为破解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专业化不足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安徽省民政厅联合12个部门印发《体球网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儿童福利机构转型升级。32家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集中养育1800余人,50家非区域儿童福利机构和78家未保中心转型升级,为散居孤儿、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心理慰藉、临时照料等专业服务。
给雨晴带来喜人改变的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2020年完成转型升级,不但增强了区域儿童福利机构功能,提高“养治教康安”一体化发展水平;而且加挂了“芜湖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聚焦社会困境儿童,发挥专业优势,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健康疏导、康复治疗指导、学习帮扶等帮助。
对于肥东县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来说,改变来得更早一些。2017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首次纳入合肥市重点民生工程,肥东县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中心,县财政投入1235万元,配备了22名专职儿童督导员、335名专职儿童福利主任,解决了儿童福利“最后一公里”。5年来,肥东县共投入8000多万元,留守儿童数量从2017年4045人降低到现在的1730人。
2020年10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当年年底,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主任,两位副省长担任副主任,37个省直单位为成员单位,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省民政厅单独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处(儿童福利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机构转型、建立机制的统筹谋划在前,履行兜底监护职责,安徽民政人也是干在先,发挥“吃螃蟹”的精神。2017年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父母监护权案的当事人,正是在蚌埠市救助站的帮助下,彻底脱离盗窃团伙,回归了正常生活。2021年8月,新修订的未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个由民政部门报案追究监护人遗弃罪案例中,当事人辰辰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7岁男孩,目前正在滁州市儿童福利院接受康复及特教服务。针对监护不力的留守和困境儿童,蚌埠市社工协会会长门建林为他们增配辅助监护人、强化监护指导,通过“叠加监护”前移了国家监护的兜底职责,织密了儿童保护的安全网。今年,安徽省民政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体球网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责任的意见》,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照护质量,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目前,安徽省有18岁以下未成年人口138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2.7%。孤儿588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0769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在市、县(市、区)实现全覆盖,成立市、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47个,有镇街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1.8万名,为46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台账,进一步织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提到对未保工作的期待,“未保法第43条提出,设置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即便在全国层面,设置专职的也非常少。”门建林说,“目前,儿童保护、福利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已经很完备了,重点是要及时发现、真正落实,这需要工作人员能够投入其中。”
康复辅助器具:
踏实地,亦须瞻高远
2019年,家住安庆市宜秀区叶祠社区的罗冬因车祸失去自理能力,起身、半躺、侧身、抬腿、如厕都需要妻子帮忙完成,瘦弱的妻子每次都要拼尽全力。2020年4月,市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罗冬评估后,为他选择了手摇护理床、防褥疮垫、喂水杯等急需的康复辅助器具,第二天就送上门安装调试。虽是租赁,但罗家没花一分钱,因为被识别为贫困边缘户,可享受一年3000元的服务补贴。他的妻子为中心送来了锦旗:车祸无情人有情,民政爱民暖人心。
2019年,安庆市入选全国首批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城市。目前,已建成“1+1+10”服务网络建设,即1个300平方米的洗消中心、1个200平方米的产品展示体验中心、10个社区租赁服务点,适配辅具14大类共7700余件,签约服务金额近300万元,服务量超过3000人次。
2020年,安徽省民政厅下拨2000万元支持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六安、宿州、滁州、阜阳、芜湖等市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指导中心成立运行。
脚踏实地建设试点、推广经验的同时,安徽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上有更宏大的布局。受经济发展水平、科研基础等影响,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整体较弱,但人工智能为产业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2019年,科技企业科大讯飞就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布了聋人、盲人、老人、运动障碍人士的辅具解决方案。利用AI技术,一群“90后”盲人破除了只能做按摩师的“魔咒”,不但成为咖啡师,还拥有了自己的咖啡馆。
安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方面,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声谷等科研和产业平台,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方面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拥有12家规模以上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年产值达6.25亿元,初步形成产业布局相对合理、门类相对齐全、品种相对丰富的产业体系。
安徽省民政厅抢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安徽大力发展10大新兴产业的重要机遇期,于2020年底印发《建设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全省将引导培育壮大一批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争取到“十四五”末,打造5家以上销售收入达5―10亿元的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品优质的产业格局。
基础较好的合肥提出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打造“一院多园一集群”,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实现产业模式创新;搭建健康养老、扶残助残、医疗健康、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4个平台,实现业态融合发展。目前,“一院多园一集群”进展迅速。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将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设立3个研究分支机构。2021年3月,投资130亿元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启动交付运营,硕金医疗、中加健康等一批企业入驻;一批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也有待建设。以合肥高新区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也正待形成。
2021年8月,芜湖市入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重点支持鸠江区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繁昌区安徽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着力打造“园中园”,到2023年底,初步形成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新业态。前者是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后者则是华东地区最大的3D打印产业集聚区,未来可期。
基层治理:
科技感,不失人情味
“社区公益书法班开课了,欢迎大家报名学习。”滁州市琅琊区龙池社区居民张先生收到一条来自“龙池智慧社区公众号”的信息。关注公众号后,不但能了解社区动态、通知通告、基层党建、智慧社区的情况,而且能通过公众号与社区互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龙池社区打造智慧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8年,安徽省民政厅启动智慧社区建设试点。龙池社区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社区之一,依托琅琊区社区治理一体化服务平台,设置智慧养老、智慧安防、智慧协商、智慧党建、掌上云社区5部分,下辖百余个子项目;建设智慧社区智慧调度中心,对内实现全区域覆盖,有效维护治安,对外依托微信端建立服务平台,搭建居民与社区的桥梁。
铜陵市铜官区幸福社区的智慧社区平台,在防控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帮助网格员在2天的时间内,完成对全社区9244户摸底调查;而且通过平台内集成的智慧监控系统对辖区内各商场超市、居民小区等多处人员密集场所进行视频巡检,实时掌握辖区各处人员聚集情况;还能对市公安、通信、交通等部门提供的大数据进行二次复核,掌握重点区域返乡人员信息及其他返铜户数据,并建立信息档案,基本做到全覆盖、多方位、无死角。
2019年,安徽在全国较早颁布《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地方标准,指导各市县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智慧服务。“十四五”期间,安徽还将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依托“数字江淮”“加快5G发展”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如果说,智慧社区让交流更顺畅、服务更便捷,那么民主议事协商制度的建立、丰富多彩社区活动的开展,则让基层治理更有人情味。 安徽有3179个城市社区和1.47万个农村社区,先后开展3批城乡社区协商示范创建活动,18家单位被确认为第一批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建设单位;庐阳区等5个县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全国共计48个,安徽省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在六尺巷故事的发生地桐城,文昌街道翻身社区探索“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仅今年上半年就成功化解了包括邻里纠纷、婚姻家庭、拆迁安置在内的10多起矛盾纠纷。蚌埠市蚌山区宏业村街道第一社区探索社区协商“六事”工作机制,建设“湖景廊议”和“红叶亭话”等社区协商议事场所,经验推广至全区40个村(居)实现了城乡社区协商全覆盖,形成了“蚌山模式”。
2020年5月,龙池社区建立了“楼道板凳议事会”机制,利用居民下班后时间,在楼道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同时大力发展志愿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这个常住人口1.5万人的社区,拥有专业志愿者1198人,培育社会组织35家。其中1054救援队更是走出社区,把平安和温暖带给了更多人:疫情防控,他们参与城市消毒消杀、高铁站执勤、无偿献血、义务理发等;河南洪灾,他们带着橡皮艇、冲锋舟以及大批物资,日夜兼程赶赴灾区开展救援;老人走失,他们放弃年夜饭,经过一夜的调取监控和路面摸排,最终老人平安找到;宣传教育,他们走进学校、走进社区,通过案例与示范,提高安全意识,教授自救技能。
成绩属于过去,亦为未来奠基。走过“十三五”的快速发展,安徽民政迈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十四五”时期。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与现代化美好安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安徽民政人必将奋斗探索,乘时代之风展翼高翔!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记者: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