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昕 通讯员 高现永
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聚焦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城市社区议事协商“广场夜话”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
以“夜话”促提升,打造基层治理新路径
胶州市民政局出台《社区议事协商规范》,充分发挥“广场夜话”议事协商微载体、协以成事微桥梁、商以求同微窗口的作用,不断提升基层自治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搭建议事协商微载体。“广场夜话”打破空间场地和时间限制,居民坐在马扎上,围绕夜话主题,对社区的大事小情进行讲评,“吐槽”观点、畅谈发展、共议治理。
搭建协以成事微桥梁。聚焦“广场夜话”中居民提出的共性问题,街道、社区建立定期分析机制,并完善“诉求—认领—落实—反馈—评价—整改”工作闭环。今年以来,针对居民提出的社区活动空间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全市新增社区综合服务设施96处,打造新型社区邻里中心4处。
搭建商以求同微窗口。协商活动注重吸纳威望较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与,现场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广场夜话”190场次,解决各类问题95项。
以“夜话”促融合,拉近党群干群联系
胶州市将“广场夜话”作为锤炼干部的主阵地,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动员全市76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积极参与协商、组织协商。
一线走访定主题。确定议事主题是“广场夜话”召开前的规定动作,镇(街)包联社区干部、社区“两委”成员和专职工作者集中开展走访,主动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物业管理等群众关注度高的议题,社区“两委”召开会议研究确定当月“广场夜话”主题,确保主题不偏、直击要害,体现民情民意。
直面主题寻路径。在“广场夜话”现场,主持人有针对性地引导居民表达意见和诉求,让不同观点碰撞、融合,达成共识、形成方案。宋城美域小区居民反映电动车充电难问题,根据协商,社区“两委”积极协调物业、电力等部门,推动建成5座充电车棚,顺利化解了难题。
转化成果助发展。协商坚持直面问题,对不能现场解决的,全部纳入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做到第一时间落实、第一时间反馈。方井社区老一中宿舍因排水管道老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广场夜话”协商结束后,街道相关领导多次到现场勘察,反复修改解决方案,最终圆满解决,得到居民的点赞。
以“夜话”促交往,打造邻里沟通新平台
聚焦推动城市社区由“陌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胶州市把“广场夜话”打造成邻里沟通的新平台,让社区更和谐。
融洽邻里关系。胶州市深化“大家的事情大家办、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理念,引导居民走出家门,在“广场夜话”平台上话家长里短、聊民生需求,从“生人”变为“家人”,再共同成为社区的“主人”。
推进矛盾化解。针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广场夜话”第一时间介入解决,将问题摆在桌面上,把事情说明白、把政策讲清楚、把道理讲透彻,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截至目前,共有效解决家庭矛盾类问题32起,化解邻里纠纷39起。
提高幸福指数。围绕做实社区为民便民服务功能,各镇(街)依托“广场夜话”组建青年先锋、老年关爱、医疗教育等志愿服务队100余支,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000余次,受益群众10万余人次,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