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传奇老人王艮仲的豁达人生——淡泊一生却始终欣然于怀

时间:2022-08-1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储慧静

在福寿园海港陵园的苍松翠柏间,矗立着一座纪念雕像,刻画着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半身像和醒目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丢得掉”12个大字,走近一看人物生平贡献简介,原来这座雕像的主人公叫王艮仲。

王艮仲何许人也?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深受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会员,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优秀领导人……

他曾经被称为“江南大侠”“浦东王”“民主党派的世纪瑰宝”“国宝”。

他的一生跨越一百一十个春秋,充满传奇色彩,却常以“我只是沧海一粟”作自我评价。

“玉节金和,从容有道,真心、真情、真人,受命无极;山任水智,齿望达尊,大勇、大爱、大德,载福长生。”这副对联是对王艮仲的人生态度和德行品格的高度赞赏。

在当了他36年秘书的女儿王正维看来,父亲或辉煌或平凡或坎坷的每一刻,总能以豁达超然的态度坦然面对,淡泊一生却始终欣然于怀。

■ 只当问心无愧就好,更无需刻意提起

抗战爆发后,王艮仲来到沦陷区上海,做敌后斗争工作。他切实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真诚地和共产党合作。他同共产党员林钧合作建立淞沪青年抗日工作团,组织了一支游击队,积极抗日,屡建奇功。

他还利用特殊身份,掩护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成功脱险。其中包括汪道涵、黄炎培、宦乡、吴晗等人。

1982年,王艮仲邀请朋友相聚,老友陈乃昌将汪道涵带了过来,这是解放后几十年来,他与汪道涵的第一次见面。“‘江南大侠’,我来向您报到了。”一见面,汪道涵立即拱手说道。一旁的王正维第一次听到父亲被人称呼“江南大侠”,刚想弄个明白,王艮仲就打断了汪道涵的话,请他落座。席间,汪道涵敬酒时忍不住问道:“王先生,您还认不认识我?您可救了我的命呀!”王正维这才知道,汪道涵被父亲相救而脱险的故事。

很多惊险的掩护和营救经历,王正维是从他人口中慢慢得知。有一次,她开玩笑问父亲为何从未提起这些往事,王艮仲只是淡淡地表示:别人有难,咱们有能力自然尽力相助,只当问心无愧就好,更无需刻意提起。

■ 绕这么大弯就是想尽可能惠及更多地方更多百姓

抗战胜利后,为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王艮仲在浦东做起了新农村建设的实验,创下了浦东地区乃至上海多个“第一”:自己出资修建第一条公路(原沪南公路),组建第一家公交公司(现浦东巴士公司的前身)、第一家电信公司,办起第一个合作农场(现东海农场鲜花港和棉花种子场)。

一条全长40多公里的公路,修成了蜿蜒的“S”形。王正维问父亲,“爸爸,公路修个直线不是更省事?为什么要修个‘S’形?”王艮仲教育道:咱们修路的初心是什么?无非就是想带动沿路的百姓致富。绕这么大弯就是想尽可能惠及更多地方更多百姓。这条“S”形的沪南公路修好以后,王艮仲又自己掏钱,特意从国外订购了20辆先进的公交车成立了公交公司。直到后来,王正维重回当时的公交公司考察时,当地百姓还拉着她的手说:“妹妹啊,你不知道,王先生可苦了。到我们这儿来修路,跟着我们一起吃咸菜稀饭,从来不要求吃顿好的。”

2010年7月,107岁高龄的王艮仲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上海世博会,成为其中年龄最大的游客。陪同的相关领导,一边讲解各具特色的场馆,一边感慨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正维,你可知道,这里是艮老以前办厂的旧址呢!”王正维惊讶道:“爸爸,您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呀?”

■ 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决不能给国家添任何麻烦

一次,王艮仲听说有位旧识因为经济拮据,向组织提出需要照顾的请求。一天,他严肃地把王正维叫到身边,意味深长地说道:“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手心向上过,我都是手心向下。我也不希望我的孩子手心向上。”王正维纳闷道:“爸爸,您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王艮仲进一步明确解释道:“无论你们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向国家伸手,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决不能给国家添任何麻烦。对其他人则要心胸宽广,尽量帮助。”

刚解放不久,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的比乐中学搬迁到新址,规模扩大了,但教学条件有限,严重缺少校舍。当时职教社以学校董事会名义资助了一笔经费,盖起了有6间教室的两层教学楼,教学条件和学生活动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直到30年后人们才知悉,那笔经费是王艮仲捐献的。

困难年代,很多人上门求助。王艮仲总招呼女儿,记得给这家送50元、那家送30元,一不注意甚至都能把工资分光。一次,王正维急了,说道:“爸爸,咱们家也快没钱了。这样下去,今后还过日子不?”王艮仲乐呵一笑,说:“没关系,咱们有咸菜稀饭吃就够了,他们比我们苦很多,要多帮帮啊。”

1978年,王艮仲时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副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当时正有一次薪资调整机会,由于财政经费有限,此次调薪人员的比例为40%,这个难题也就落在了他身上。他首先召开动员大会,说清这次调薪的基本情况,并通过调研走访,向领导提议13级以上干部主动让贤,把调薪机会留给基层职工。为了做通工作,他挨家挨户上门拜访,悉心做思想工作,最终所有干部都同意了。可最后细细一算,还差两个名额才能让所有中初级职工享受政策,这可怎么办?王艮仲想到,自己和其他几位领导干部的编制在全国政协,能不能把名额从政协调过来?经过与政协方面交涉协商,调薪名额最终转到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如愿以偿地让所有中初级职工全部涨了工资。

■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丢得掉”

99岁时,王艮仲去新疆考察。在考察结束后的告别宴上,自治区领导向王艮仲讨教长寿秘诀。王艮仲想了想,总结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丢得掉”12个字,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座右铭。如今,这12个字不仅是王正维的微信签名,更是她追随和秉承父亲淡泊豁达精神境界的写照。

上海刚一解放,王艮仲就北上向中央报到,表示一年内结束所有业务,并将所有家产上交国家,自己只靠工资维持生活。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领导来看望他时,曾与他商量,要把老宅“王家花园”几亩地归还给他。王艮仲当场拒绝,并写下纸条表示,既然已经把家产交给了政府,成了百姓活动场所,那么该怎么处理应由政府决定,王家的亲朋好友一律不得干涉。

在生活饮食上,王艮仲很随性。除了每天必备的果蔬汁,他还爱吃甜食、不爱锻炼,这些习惯似乎都与养生之道相悖。王艮仲对甜食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牛奶和粥里必须要加糖,即使碰到爱吃的鲜肉粽,也要先裹上一层白糖,再津津有味地享用。身边和床头总有个小糖果盒,里面装着巧克力,只要想吃了,随时随地掰上一块儿。

他总说,人都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只要有张桌子写字,还有张七尺床睡觉就够了。一听到餐桌上有最爱的红烧肉,王艮仲总能开心得像个孩子。正是这样的心态也影响着王正维。朋友总说:“正维,你怎么总是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真有那么多开心事呀?”王正维却说:“既然那些让你不开心的事情暂时也解决不了,何必在这自寻烦恼呢?”

90岁时,王艮仲就拟好了遗嘱,上面写道“我无遗留财产”“丧事力求简单节约”,其中还特别提到想回到家乡,所以骨灰要撒向东海。100岁时,王艮仲提出要修改遗嘱,把骨灰撒海事项变成“骨灰交我女儿正维去郊外山野撒掉”。王正维一听就急了:“爸爸,您说想回归老家撒海我接受了,现在又为何要改成我一人去荒郊野外撒掉?”“既然到那时我人已经走了,何必还要兴师动众呢?你一个人把骨灰撒到哪里都可以。”原来这唯一一次更改遗嘱,就是想尽量少给人添麻烦。

2013年5月31日,王艮仲逝世的前一晚,他坐在家中问女儿:“咱们什么时候回上海?”王正维笑着回答:“爸爸,您想回上海很容易呀,只要身体好好的,咱们明天就能回去。”他听后点点头说:“好吧。”这也是他逝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完成这个心愿,王正维向组织表示,要将父亲的骨灰带回家乡撒海,除此之外再无半点其他要求。

记者采访当日,王艮仲书房的桌子上还摆放着一束新鲜的白色百合花,开得正盛,原来几天前的7月18日正是王艮仲诞辰。尽管父亲已逝世9年,但让王正维感到欣慰的是,人们没有将父亲遗忘,反而每年都会有社会各界人士来家里坐坐,谈谈往事,言语间多是怀念和敬仰,这更让她觉得父亲似乎未曾真正离去……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