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球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易地搬迁好政策,让我从黄土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时间:2022-03-06   浏览量:128 次  来源:中国社会报
【字体:    打印

本报记者 赵晓明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开始前,首场“代表通道”开启。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农民作家马慧娟讲述了红寺堡的变化和自己的故事。

在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前,马慧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出生于宁夏西海固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四面环山,交通工具是一头头毛驴。因为贫困,从小就喜欢读书的马慧娟初中毕业就辍学了。20岁那年,就在她以为自己要在土地上重复父辈们的命运时,马慧娟的老家迎来了搬迁政策,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闽宁”协作模式的扩大版。在红寺堡集中安置更多的贫困群众,彻底改变大家的生活面貌。依靠这个契机,马慧娟和乡亲们走出了大山。

据马慧娟介绍,红寺堡是一片亘古荒原,因为靠近黄河,政府在这里兴建了扬黄灌溉水利枢纽工程,把黄河水上扬了300米,开发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万移民,把这里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地,这项伟大工程也被称为新时代的红旗渠。

“在红寺堡,我和我的乡亲们因为党的好政策和黄河水的灌溉过上了好日子。”马慧娟说,自1998年开发至今,红寺堡从“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楼,沙漠变绿洲”,从“借书比借钱还难”到“农家书屋全覆盖”,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马慧娟认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战天斗地的中国精神,那么新时期红寺堡的引黄灌溉工程则体现了党中央对困难群众的深情厚爱。红寺堡用自己的发展,证明了“闽宁”协作模式的科学性。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当地群众用自己的努力,展现了新的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力量。

“移民搬迁政策让我能够重新阅读、写作。我上了电视节目,出了五本书,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从黄土地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有人说,我的故事是个传奇,但我自己知道,哪有什么传奇?我的故事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样的故事在许许多多的平凡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马慧娟说。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3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