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瑶
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践行积极老龄观、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建言献策,助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鼓励老年人挖掘潜能发挥余热
《中共中央 国务院体球网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开发初老群体人力资源价值,不仅能够丰富老年生活,让老年人收获更多认同感、荣誉感,同时还能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缺口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说,可以采取劳务收入减免税的方式,激发返聘人员就业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也认为,新时期的老年人在文化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科学素养等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他建议,充分利用高层次老年人才智库,在调查研究、咨询建言等方面发挥作用;鼓励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等开设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完善老年志愿服务,探索“时间银行”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任贤良呼吁,纠正歧视老年人再就业的行为与看法,加大对再就业老年人的劳动保障,通过提供劳动补贴或减税,加强企业雇佣再就业老年人的主动性,畅通“老有所为”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袁雯建议,修改现行政策中不利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容,探索面向老年人再就业、志愿服务等情况的保险种类,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安全保障;探索建立弹性退休制度,鼓励低龄老年人创业,开发适合低龄老年人的就业方式,形成与青年就业者互补的就业形态。
全国人大代表鲁曼在调研中发现,城市离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及小县城、乡镇,他们具有以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愿望,对他们而言,返乡养老的同时也可以为家乡发挥余热。“城市离退休人员返乡养老既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重振乡村经济的有益探索。”
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
目前,我国老年教育普遍面临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老年人提升能力水平、陶冶情操的意愿应引起充分重视。”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认为,老年教育是高龄人群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手段,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十分重要。
“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鼓励支持各级教育机构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各类社区居家养老场所内设立固定的学习场所,推动老年教育融入养老服务体系中。”全国政协委员李明蓉还建议,加大投入增建公立老年教育机构,扩大公立老年大学规模;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如体球网、地方高校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老年教育,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办学。
全国政协委员蒋齐建议,将老年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规划, “应整合社区、高等院校、大型国企资源,与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较大的老年大学联合开办分校;因地制宜建设社区老年学校,扩大老年教育网点覆盖面;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支持鼓励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
针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景喜猷认为,可考虑设计学科升级体系,即初阶的学科学习考核结束后,进入下一级升阶课程,以让出初阶课程的学位名额。“该学科全部学完之后,可以根据学员学习成绩增补解锁新科目的选课资格,由此可以有效缓解一部分老年人循环占位不毕业造成学位紧张的情况。”
在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看来,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她建议,制定《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指导性文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联合发展老年数字化教育产业;建立社区互助学习点,利用线下场所服务线上学习,让更多老年人参加学习;打造数字化老年教育联盟,通过云电视服务平台和文化教育服务平台,实现互通互联,弥补老年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