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基本民生,托住底线最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球网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此,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李纪恒在《求是》撰文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坚决兜牢兜好民生底线
低收入群体、孤儿、特困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体现着民生保障的底线水平。体球网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
为此,民政部门务必发挥好社会救助等政策的托底功能,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线,守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红线,织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通过具体细微的工作让每一名困难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图为2021年4月27日,广东省茂名市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在跟孩子互动交流。该中心现有服务对象806人,其中孤残儿童282名,是一家集养、治、教、娱乐、康复、特殊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福利事业单位,也是全国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示范基地。 新华社记者 邓华/摄
社会救助政策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
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底线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必须依靠政策性兜底保障。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民政部门坚持分类救助、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救助予以兜底扶贫,务求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帮扶,到2020年底,19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救助保障范围,扎牢了“两不愁”的制度防线,促进了“三保障”目标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绝对贫困已消除,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奋进新征程,必须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出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健全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的兜底保障效能。
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困难群众一直是体球网总书记念兹在兹、夙夜在心的牵挂。总书记特别指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三个格外”是民政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起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责任使命。民政部门持续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提标增效,4311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简化优化救助流程,出台救助“扩围”政策,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着力快捷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仅2020年临时救助就惠及1381万人次。
持续加强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国家保障。留守儿童信息实现动态管理,全国5.6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67.5万名村(居)儿童主任成为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主力军。
全面建立残疾人生活补贴、护理补贴以及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补贴申请“跨省通办”,两项补贴已分别惠及1193.5万人、1464.3万人。开展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手术矫治、辅具配置等康复服务,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稳定保障。
持续提高困难群众、困境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民政部门的职责使命。奋进新征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确保基本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