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冉冉
4月26日,江苏省疫情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针对省内外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要求全省各级民政部门重点关注关爱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及时发现并解决受疫情影响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
3月1日以来,江苏省已累计开展因新冠肺炎疫情临时救助6.57万人次,其中外地滞留人员799人次;实施流浪乞讨人员等入站救助2245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707.65万元和价值1098.63万元的救助物资;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临时补贴31.47万人次、5383.51万元。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县(市、区)紧急下达临时救助省级补助资金391万元。
足不出户收获“爱心大礼包”
“我的药吃完了,需要到苏州买,但我现在出行不便,再晚就耽误病情了,你们能帮帮我吗?”4月中旬,太仓民政“马上办”热线接到市民徐女士求助。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核查后,确定徐女士为该市低保对象,立刻联系徐女士所在地浮桥镇,帮助其与医院等沟通。经过多方努力,徐女士的药当天就送到了她手里。
疫情发生以来,太仓市民政局成立“太暖心”专班专线,接听群众来电。4月初至今,“太暖心”专班专线已拨打、接听群众电话1.77万余次,协调解决群众生活物资、心理疏导、临时救助等方面问题;累计为130余名老人上门送菜、送药、送防疫物资,确保困难老人正常生活不受疫情影响。
连日来,江苏各地还对封控区和管控区内特殊困难群体进行了动态情况摸排。截至4月25日,各地共摸排管控区、封控区内低保对象7116户12169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738人。
各地民政部门通过“现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方式,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补贴、粮米油蔬基本生活物资、防疫防护用品“爱心包”,并引导慈善组织定向捐赠。特别是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落实委托照料服务制度和定期探访制度,确保其“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无锡民政为全市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和低保外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按每人每月12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1月以来已发放19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5.8万人次。此外,为6000余名养老从业人员定制包含安疫险、暖心菜、关爱线、云课堂、救急难、微心愿的“暖心大礼包”;为管控区、封控区内的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困难对象发放物资2391份。
泰州民政依托“凤城云课堂”平台,制作心理疏导线上课程。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工开通24小时心理疏导热线,帮助封闭管理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和住养对象、防控一线的工作者以及隔离人员舒缓心理压力;发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为有需求的困难群众提供购药、送餐、接送、陪护等暖心服务。
淮安市组织人员对辖区困难群众逐户摸排,重点对失业人员、外地滞留人员进行排查,并根据群众需求,及时启动救助程序。全市1716名镇(街)儿童督导员和村(居)儿童主任对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常态化入户巡访。各县(区)重点加大对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的走访排查和照料服务力度。
受困群众有了救助“快速通道”
“感谢你们送来的米、油和蔬菜。这几天不用再去买了。”家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保圣社区的杨女士,见到民政工作人员后激动地说。
受疫情影响,部分困难群众就业受阻、收入减少,需要及时进行帮扶。江苏各地民政部门落实“救急难”机制,对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家庭及人员,开展先行救助;对感染患病、居家隔离、停产停业、因疫滞留的外地人员,由急难发生地民政部门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对存在重大生活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加大救助力度。
常州民政在物价指数未达到价格补贴启动条件的情况下,按每人(户)200元标准,为10类低收入群体增发一次临时价格补贴共1588.3万元,惠及困难群众7.9万余人(户)。
泰州市安排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763万元,今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7897人次,资金款物合计1361万元。
优化简化程序方便困难群众求助
目前,江苏各地民政部门均已优化简化社会救助审核确认程序,有条件的地区已实行线上申请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民政部门还延长已保障对象定期核查时限,必要时暂缓退出低保。同时,保持各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畅通,确保困难群众便利求助。
镇江民政将“加大因疫情导致生活困难人群的临时救助”纳入市政府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纾困解难24条政策措施,同时依托“镇合意”APP开通社会救助申请专栏,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即可申请救助。
此外,江苏各地民政部门还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滞留人员的巡查和救助力度。如泰州市在发现需要救助的人员后,详细查询其行动轨迹,对入站受助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并做到一人一室隔离。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共临时安置滞留人员23人,全部落实基本生活保障。
据江苏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经营、生产、就业的人员或家庭的摸排力度,查看基本生活是否存在困难,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救助。各地也将持续关注物价变动,完善物价补贴联动机制,适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群众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