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 倩
她,是医院内科主任,带领着科室16名同事负责院内内科病区、发热门诊等各项事务。
她,视老人与孤弃儿童如亲人,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耐心的态度,呵护着每一位病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她第一个主动请缨进入发热门诊坚守,第一个对与武汉等高风险地区接触的发热患者进行筛查,第一个申请驰援北京市丰台区重点疫区紧急核酸检测任务……
她,就是北京市社会福利医院内科主任袁宝兰。
视服务对象如亲人
甘当为民服务孺子牛
北京市第四社会福利院是市属公办养老机构,社会福利医院是2001年成立的一家二甲综合福利性医院,主要服务于城乡低保、“三无”以及上世纪六十年代返城知青等低收入群体,同时承担着二福、四福、儿福等本系统福利机构养护人员以及清河地区35万人的诊疗、体检、住院服务。
“平时来就诊的,以老年人和残疾儿童居多。”袁宝兰说,“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需要医护人员耐心、细心、精心的照护。”在袁宝兰心里,尤其注重对老人的关心关爱。
一位无儿无女罗姓老太太,平时只有一个亲戚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因为工作忙,每次到医院就诊输液时,总留老太太一个人。袁宝兰得知后,便记在心头,每次她来,就坐在她旁边陪她聊天,帮她缴费,到饭点时给她买吃的。“老人一个人很寂寞,我们陪她说说话,让老人觉得有人陪伴的日子,温暖了许多。”这并不是袁宝兰第一个陪伴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帮老人缴费、买饭,她垫了不少钱:“这都是小事,帮助老人开药、买饭,花不了几个钱。”
袁宝兰认为的小事,却能让患者和家属记一辈子,他们都记得福利医院有这么一位可亲的袁主任,不仅医术精湛,还会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曾有一次,袁宝兰为了抢救一名患有肺性脑病的病人,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才让病人脱离危险。虽然此时的袁宝兰精疲力尽,但由于心系病人,她一直没有离开医院,陪着家属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回家休息。病人家属感激之余送来了锦旗。
前来就医的很大一部分人里,还有儿童福利院的孤弃儿童,面对他们,袁宝兰更多的是疼惜和怜爱。
袁宝兰至今还记得一个患有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因心衰抢救了一整夜,还是没有活下来,在她弥留之际,跟袁宝兰说:“阿姨,谢谢你,我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见他们。”在医院待久了,这种生离死别早已习惯,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袁宝兰还是很难受:“这些孩子,尤其是脑部发育正常的孩子,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异乎常人的懂事,让我觉得特别心疼。”
也正因如此,袁宝兰对孤弃儿童有着特殊的感情,买好吃的、买新衣服,给他们喂饭、洗澡,凡是能做的都会尽力去做,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有一个小男孩,先天性脑部发育不健全,常因感染住院。每次来医院,我们就会教他说话。他特别聪明,没几天就学会了,还跟我们打成一片。”
医院工作很繁琐,但也很快乐,正因为袁宝兰把老人和孩子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给予他们温暖,赢得了大家的极大认可。
坚守疫情防控一线
勇当艰苦奋斗老黄牛
在2020年新春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初期,一切都不明朗,袁宝兰面临着巨大压力,防疫物资不够、人手不足,就诊流程需要规范,疫情防控需要抓紧落实,门诊、急诊、发热门诊三套班子要建起来,众多事务性的工作要一一落实。与此同时,发热门诊要实行24小时轮班,谁来接第一棒?袁宝兰毫不犹豫:“我来。”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袁宝兰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守在发热门诊一整夜,也是巧了,平常只有两三个人就诊的发热门诊,那天居然来了八九个人,填流调、测体温、问接触史,逐个排查下来,袁宝兰从晚上8点忙到凌晨才能喘口气,可此时的她尽可能地节省防护物资,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就这样熬了一整夜。
第二天,袁宝兰下了夜班后,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又投入到医院各项工作当中。
这天下午,一名与武汉回来的发热患者有过接触史的女性,因发烧来到医院就诊。一石激起千层浪。就在大家都在消化紧张情绪时,袁宝兰当机立断,让发热门诊将那位女士隔离起来,自己换上防护服,拿着女士的就诊卡,帮着挂号、缴费、取药,跑上跑下。“通过检查,初步判断她是病毒感染,没有新冠肺炎的指征,我们才松了一口气,告诉她注意事项后,就让她回家休养了。”就这样,在人们阖家团圆的新年假期中,袁宝兰在医院值守了30多个小时。由于精神长时间保持高度紧张,导致罹患带状疱疹及肾结石,但她只在家休息了一天,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防护服内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护目镜内不知起了多少次雾……儿福、四福、一福、二福,民政系统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采样也是由袁宝兰团队操作的。
2021年年初,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在北京市各个社区开展起来,袁宝兰承接了保障任务,在社区一值就是一天班,“请您在休息区等候30分钟,没事了再走。”“您这边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吗?”因为长时间站立,袁宝兰的关节出了问题,她拄着拐杖仍旧出现在清河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们服务着。
今年4月,面对又一次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开展全民核酸筛查,袁宝兰又是第一个报名,积极响应号召,为清河地区居民采集核酸样本。“除了点位采集,还需要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采集核酸,29号院是个老社区,没有电梯,光5层我就上上下下爬了好几趟。”说起那天的经历,袁宝兰还“心有余悸”。
5月2日,又一次早5点到晚7点的社区核酸采集,52岁的袁宝兰从头盯到尾,“如果还需要,我还会继续参与,支援社区,我责无旁贷。”她说。
理论与业务同促进
争做创新发展拓荒牛
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医务工作者,袁宝兰始终坚持一手抓理论学习一手抓业务提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要以党建推动业务拓展,用党员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团队发展。”袁宝兰这样想也这样做,她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教育和党课学习,认真学习体球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在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的同时,袁宝兰自觉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积极发挥好职能作用,做好党总支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带动影响周围的同事,鼓励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壮大了所在支部的党员队伍,成为组织与党员的桥梁纽带。
在业务方面,袁宝兰更加不放松。她通过外出听课、网络在线学习、阅读医学杂志等多种方式不断充实业务知识,掌握医学前沿发展信息。“作为医务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工作中,她这样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科室人员,经常利用午休时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急救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等,以提高门、急诊整体医疗水平。
特殊时期学习特殊内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袁宝兰还坚持对院内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我们是二甲医院,所有科室都有可能面对感染风险,技多不压身,多掌握一些技术,就能多保障自己、保护他人。”同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一墙之隔的儿童福利院进行疫情防护培训,手把手地教护理人员核酸采样、规范操作,“他们能够规范操作后,可以减少儿童因为进出检测核酸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身为医护人员的袁宝兰自认为,与那些驰援武汉的医疗工作者相比,并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是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社会福利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尽职履责,为民政福利机构的职工和养护人员做了应有的奉献。”但正是这种奉献,践行着体球网总书记提出的“三牛精神”,彰显着一名医者、一名党员无私的情怀。